榕樹褐根病是有榕樹褐根病菌引起的危害榕樹的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榕樹褐根病
- 主要危害作物:榕樹
- 病原所屬門:擔子菌門
- 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
- 對樹木危害:導致木材白腐朽,易風倒
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危害
危害榕樹。
症狀
榕樹褐根病菌在自然界雖不易發現子實體,但有很特別的病徵,仔細觀察不難診斷。在接近地際部主莖及根部的發病樹木往往有黃色至深褐色的菌絲面 (mycelial mat) 包圍其表面,在根部之菌絲面常與泥沙結合而不明顯,上述病徵是現場鑑定本病害的主要依據。其引起植物地上部全株初期黃化萎凋,最後枯死。褐根病菌從黃化到枯死只需一個月至三個月,但有些較大棵植株或根系較深廣的樹種從發病到死亡可能需數年的時間。本病之所以造成萎凋的主要原因是褐根病菌可以直接為害樹皮的輸導組織,導致水份及養份之輸送遭受阻礙而死亡。本病原菌除為害樹皮外,也可造成木材白色腐朽。受感染之內側木材組織具不規則黃褐網紋。在腐朽木材與健康木材間常有黑褐色帶隔離。腐朽末期木材變輕、乾和海棉狀。由於本病菌可以為害木材組織,導致木材白腐朽,因此受害樹木較易風倒,具有潛在公共安全的危險性,需特別注意。
病原
褐根病菌 (有害木層孔菌) (Phellinus noxius (Corner) Cunningham) 的分類地位為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層菌綱 (Hymenomycetes),無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刺革菌科 (Hymenochaetaceae),木層孔菌屬 (Phellinus)。在早期文獻記錄中發現,本病原菌曾有下列同物異名:Hymenochaete noxia Berk. ex Cke., Poria setulosocrocea Clel. et Rodw., Poria cacao Pat., Fomes cacao Pat., Fomes lamaoensis (Murr.) Sacc. et Trott和Fomes noxius Corner等。直到1965年本病原菌才正式使用目前的學名 (Cuningham, 1965)。刺革菌科的主要特徵為子實體褐色且滴上3-5% KOH將變成黑色,菌絲不具扣子體,具或不具剛毛,不具小囊狀體,本科共有10個菌屬。木層孔菌屬是刺革菌科最大的菌屬,木層孔菌內的菌種全部均為木材白色腐朽菌,多數營腐生或具有弱病原性,少數菌種具有較強的病原性,尤其以褐根病菌的病原性最強。褐根病菌在自然界感染的植物鮮少形成完整的子實體,但在榕樹內卻能形成完整的子實體。
發生規律
在自然界,褐根病菌鮮少出現子實體,表示沒有擔孢子做長距離的飛散傳播。同時,其主要為害根部及莖基部,因此,褐根病菌的主要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土壤,在病害的屬性上較屬於土傳性病害(soil-borne diseases)。一般而言,土傳性病害較不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的病害,因其傳播速度受到限制。近年來,發現褐根病有擴大發生的現象,這種情形似乎不符合褐根病菌的基本生態特性。會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褐根病菌受到環境的影響,較易形成子實體與擔孢子,擔孢子的產生可以增加長距離的飛散與建立新病害據點。第二是人為協助傳播,如將病株或病土移動到沒有病菌的場所。第二種可能情形在實際情況常常發現,如帶菌樹木的移植或利用病殘體做有機肥,將病害擴散出去。第一種可能需再做仔細的觀察與研究,才能下此結論。
防治方法
本病害的防治方法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正式剎菌劑被推薦於病害防治上。然而在實驗室對病原菌之測定及林地初步試驗之結果顯示,三得芬、三泰芬、護矽得、硫酸銅、快得寧、銅快得寧、撲克拉、滅普寧、4-4式波爾多液及尿素等劑對本病有某些程度的抑制及治療效果,但因未經完整的試驗結果評估,及合法行政程式登記,仍不適合做為推薦防治藥劑。同時,本病菌主要為害根部,藥劑的施用不易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因此施與藥劑之成效,常受樹種與環境影響。
事實上,褐根病的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因本病原菌為害植物初期地上部沒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現黃化萎凋時,根部已有80% 以上受害,在此情況下如欲進行治療處理,為時已晚。本病原菌主要傳染的來源是病殘根,其傳播途徑主要靠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因此在預防的考慮下,只要可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及殺死或除去土壤中的感染病殘根,就可以達到防治效果。以下的防治方法則依據上述的原則。
1. 掘溝阻斷法: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溝深約1公尺,並以強力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2. 將受害植株的主根掘起並燒毀,無法完全掘出之受害細根,可施用尿素並最好覆蓋塑膠布2星期以上,尿素的用量約為每立方米2-4公斤。如該土壤偏酸性可配合施用石灰調整土壤偏中性及鹼性。此方法可以殺死土壤中細根的病原菌,尤其在鹼性土壤更有效。另外可以考慮使用熏蒸劑邁隆每立方米50-100g 拌入土中加水後覆蓋塑膠布2星期以上,進行熏蒸。
3. 發病地區如不便將主根掘起且該地區具有灌溉系統,可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存活於殘根的病原菌。
4. 發病初期以外樹木外科手術法切除感染部位後以三得芬及銅快得寧稀釋500倍淋洗傷口及灌注周邊土壤。
5. 藥劑防治發病周圍的健康樹或發病初期的林木可用 a. 藥劑混土覆蓋法和 b. 藥劑稀釋灌注法,兩方法任選一種處理:
a. 藥劑混土覆蓋法:將下列藥劑:0.4公斤 (升) 的三得芬 (克利生) 或三泰芬或新星 (護矽得),0.4公斤 (升) 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2公斤的尿素和0.3公斤石灰 (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 與1立方公尺 (公噸) 土壤混合,將混和藥劑的土壤覆蓋在樹幹基及周圍之土表,厚度約 3-5公分,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儘可能函蓋樹冠,覆土完畢後將土表淋濕,處理後最好再覆蓋塑膠布一個月,如處理地點易浸水,可先將表土刮出3-5公分,但不要刮傷樹根。半年後再處理一次。
b. 藥劑稀釋灌注法:將以下藥劑加水稀釋,500倍的三得芬或三泰芬或新星,500倍的銅快得寧或快得寧或撲克拉,100倍的尿素和200倍的石疢 (如為中、鹼性土壤不用加),將上述稀釋藥劑最好加壓灌注土壤,或淋灌於表土,施用藥量以每平方公尺用10-15公升的藥劑,施用範圍則依樹冠大小而定,儘可能涵蓋樹冠以下之土壤,處理後最好覆蓋塑膠布一個月,間隔三個月再處理,共處理三次。如處理之林木生長於貧瘠地可適量施用有機肥,以增加樹木抵抗力。
6. 發病地區於再植前利用熏蒸劑處理病土。
生物防治是當今植物病蟲害防治的趨勢,因為生物防治較沒有化學防治造成的環境問題。但生物防治有很多限制因子,目前田間成功的例子並不多。Kothandaraman et al.發現土壤根圈中的放線菌 (actinomycetes) 可以抑制 P. noxius, 但未有進一步的防治套用試驗。這是目前對P. noxius 僅有之生物防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