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是清代林楓編寫的鄉土志,三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榕城考古略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林楓
- 類別:鄉土志
《榕城考古略》是清代林楓編寫的鄉土志,三卷。
《榕城考古略》是清代林楓編寫的鄉土志,三卷。...... 除《榕城考古略》外,還著有《歷代史纂略》、《醫學匯參》、《聽秋山館詩抄》、《四聲辨義》、《詩韻異...
聖泉緣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傳說,《三山志》、《閩書》、《榕城考古略》都有記載,原文是“僧懷一始卜居於愛同寺之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噪於地,異之,因...
福州市五一廣場清林楓《榕城考古略》相關記載 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說:"明嘉靖中,召客兵居此。萬曆初,東西建兵房,其外有舊教場。"舊教場即明初建成的"南校...
其橋名來由,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建。古讖雲: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所謂“南台沙合”,指萬壽橋、小橋未砌之前,江上偶然出現“沙...
《榕城考古略》載:“長箕嶺,在三十七都,一名長機,一名桃枝,路通古田、羅源,為侯官大湖諸鄉入省孔道。”嶺頭鄉石牌村 嶺頭鄉石牌村,東連松柏模、西毗糞桶...
《榕城考古略》載,大義坊,以宋陳愷典鄉郡,更名榮繡,今地名坊口。有渡曰大義渡。《三山志》:乘退潮,東經鼓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入峽門,旁入港,即此渡。...
《榕城考古略》載:“長箕嶺,在三十七都,一名長機,一名桃枝,路通古田、羅源...站在寺前,俯瞰山下,榕城風貌盡收眼底。 升山之麓有一個一百多戶的村莊,名...
觀音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現存鼓樓區最早建的石拱橋,據《榕城考古略》載,“橋旁祀觀音大士”,故名。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
《榕城考古略》載,宋天聖中(1023~1031年)李正登以郡中有讖雲:“罾浦坊中人挺生”,改名罾浦。今河東街,亦達水部門。宋代改名“罾浦坊”。至明代已成街市...
林浦,位於福州倉山南台島東北部,從“林浦”的名字可以看出當地林氏望族的人文源脈和這裡洲渚綿延、河浦交織的自然風韻。《榕城考古略》說林浦是“明尚書林瀚所居...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
林楓,字芾庭,號退村居士。侯官縣人,家住城內西門。著有《榕城考古略》上中下卷、《聽秋山館詩鈔》10卷等。...
2001年7月,海風出版社出版《榕城考古略·竹間十日話·竹間續話》合集。 書名 榕城考古略·竹間十日話·竹間續話 作者 (侯官)郭柏蒼 輯 ISBN 7-80597-...
《榕城考古略》記載“山下有潭,龍居之。歲旱祈雨,以瓷瓶塗蠟於口。懸而下之,以有無得水測雨候。潭中群魚游泳,無敢捕者。有靈石四,若龜、蛇、劍、印,溪...
又據《榕城考古略》記:相傳漢代閩越王郢受封治理冶城時,鱔溪深潭有惡鱔興妖作怪,危害百姓。“郢第三子號白馬三郎者,以勇力聞,射中之。鱔纏之尾,三郎人馬與...
文儒坊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
《榕城考古略》雲:“其地當在今諸古嶺以南,城隍以北等地也。”1992年在錢塘巷、七穿井基建工地,已發現漢代文化堆層。由於至今尚未對冶城進行過全面發掘,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