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榆樹村雜記
- 作者:汪曾祺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1993年9月
- 字數:16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榆樹村雜記》收錄了汪曾祺的33篇作品,這些作品寫他的舊事今況、旅行見聞、鄉土民俗、花鳥蟲魚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皆從日常生活瑣事入手,透露著最自然恬淡的靈氣。從自況《七十書懷》到《天山行色》,再到《故鄉的食物》,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人戶阿勸間至性至情的熱愛,以及對舊日生活情景的緬懷和深深眷戀之情。
作品目錄
自序 | ||||
七十書懷 隨遇而安 自得其樂 祈難老 “無事此靜坐” 多才套仔您年父子成兄弟 | 舊病雜憶 歲交春 談幽默 八仙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爺 | 故鄉的元宵 昆明年俗 歲朝清供 談談風俗畫 天山行色 湘行二記 菏澤遊記 | 初訪福建 泰山片石 徐文長論書畫 談題畫 花 紫薇 昆蟲備忘錄 | 故鄉的食物 故鄉的野菜 食豆飲水齋閒筆 乾絲 魚我所欲也 鱖魚 肉食者不鄙 |
創作背景
1992年,李輝應中國華僑出版社之請,主編“金薔薇隨筆文叢”20種,請汪曾祺加盟。汪曾祺編選一本,書名為《榆樹村雜記》。他在自序中介紹了“蒲黃榆”的來歷:“我住的地方名叫蒲黃榆,是把東蒲橋、黃土坑、榆樹村三個地名各取其一個字拼合而成的。”他說,自己這本書的文章,都是在榆樹村對面的高樓寫出的,故以《榆樹村雜記》作為書名。
作品鑑賞
在《榆樹村雜記》中,汪曾祺以細膩敏銳的筆觸,解析日常生活的雅致與情趣,以此安撫人們疲憊的心靈。汪曾祺的散文少雕琢,不做作,平白如話。如他在《隨遇而安》中寫道:“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這樣一場風波,而汪曾祺的回憶文字竟是這樣的平和乃至天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他堅持自己這種“我手寫我心”的“平淡”風格,開闢了一條散文創作新路。
汪曾祺的散文皆從日常生活瑣事入手,透露著最自然恬淡的靈氣。如在《歲朝清供》中,汪曾祺說,在北京,“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詢尋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表達了作者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
汪曾祺的散文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貼近。他筆下流淌著對生活默默的溫情,這是特別能打動讀者的地方。書中專門談吃的就有仔白判7篇,其他篇中也時有涉及。從獅子頭、東坡肉到家鄉高郵的鴨蛋,從名目繁多的各種魚的滋味、吃法到薺菜、蔞蒿、馬齒莧的做法,不厭其詳。如書中寫他在家做飯招待聶華苓夫婦,其中有一大碗煮乾絲。只見“華苓吃得淋漓盡致,最備判凝影后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了”。現代人喜歡看花花草草、植物、美食,熱衷於展現生活的細節,汪曾祺的散文恰好就有這些: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對日常生活溫情脈脈的打量,這就是很多讀者喜歡他的原因。
汪曾祺散文的真正魅力在於“不裝”,在於真實,在於有趣。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已經消逝了的古典主義名士散文的魅力,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窠臼。讀完全書,感觸最深的是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讓讀者能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給人一份特別的安靜與平和。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榆樹村雜記》 | 1993年9月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7-80074-756-5 |
《榆樹村雜記》 | 2016年4月 | 天地出版社 | 978-7-5455-1911-2 |
《榆樹村雜記》 | 2019年9月 | 上海三聯書店 | 978-7-5426-67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