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木皮,中藥名。為紫葳科植物楸Catalpa bungei C.A.Mey.[C. syringifolia Bunge]的樹皮及根皮的韌皮部。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有栽培。具有降逆氣,解瘡毒之功效。常用於吐逆,咳嗽,癰腫瘡瘍,痔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楸木皮
- 別稱:楸白皮、楸木白皮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紫葳科
- 屬:梓屬
- 種:楸
- 分布區域: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
- 藥用部位: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皮及根皮的韌皮部。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降逆氣,解瘡毒。
主治
用於吐逆,咳嗽,癰腫瘡瘍,痔瘺。
相關配伍
1、治口吻瘡:以楸白皮及濕帖之,三四度瘥。(《千金要方》)
2、治口瘡:楸木白汁五合。上一味,每取一匙頭,含咽。(《聖濟總錄》楸木汁方)
3、治發背初生:楸木白皮、白馬牙燒灰,摻瘡頭上,以膏封之。(《外台》)
4、治白癜風:楸木白皮五斤。上細銼,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放於慢火上
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於所患處,曰二三上效。(《聖惠方》)
5、治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用楸、梓白皮煎湯洗。(《衛生易簡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楸又名木王、楸樹、金絲楸、梓桐、旱楸蒜台、水桐。小喬木,高8-12cm。樹幹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生;葉柄長2-8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cm,寬達8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闊楔形,有時基部具有1-2牙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無毛。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時圓球形,2唇開裂,先端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長3-3.5cm;雄蕊4,二強;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5-45cm,寬約6mm。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cm,寬約2mm,兩端簇生1列長白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肥沃的山地。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有栽培。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楸木生山谷間,亦植園林,以為材用,與梓樹本同末異,若柏葉之有松身。蘇敬以二木為一,誤也。”
2、《救荒本草》:“楸樹所在有之,今密縣梁家沖山谷中多有,樹甚高大,其木可作琴瑟。葉類梧桐葉而薄小,葉梢作三角尖叉,開白花。味甘,採花煠熟,油鹽調食,及將花曬乾,或煠,或炒,皆可食。”
3、《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