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圍棋尤愛用楸木製成的棋枰對弈,側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側楸棋盤自南齊武陵王蕭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世上流傳很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楸木棋盤
- 組成:貼皮棋具、磁性棋具、實木棋具
- 簡介:楸木是中國歷史唯一之名盤
- 特點:實木棋具是最複雜的一部分
來源,楸木簡介,楸樹的歷史,楸樹的現狀,
來源
古人下圍棋尤愛用楸木製成的棋枰對弈,側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側楸棋盤自南齊武陵王蕭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世上流傳很久。後來因兵伐浩劫,此盤就失傳了。經古滕棋社的創始人王雲先生多年研究,此盤方得重見天日。
棋盤主要以貼皮棋具、磁性棋具、實木棋具三個系列組成。
實木棋具是最複雜的一部分,現在用來做棋盤的木材有紅木、樺木、樟木、椴木、楓木、紅櫻桃、櫸木、槐木、雲杉、松木、鐵杉(新榧木) 、楸木、 黃木、 榧木等等,還有以前的老黃花梨棋盤,現在已經沒了。
楸木簡介
楸木是中國歷史唯一之名盤,有楸枰、弈楸等別名。歷史悠久,楸木質地輕而堅,不易變形,木紋細膩,是製作棋盤之良材,楸枰分為紋楸和側楸,側楸以324格楸片做成.
此盤取材于山東沂蒙山區金楸木,它的復出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和阿沛·阿旺晉美及圍棋界人士的關注,並題詞讚許:“古棋瑰寶,重現光彩”、“側楸古弈重為弈壇增輝”等。側楸棋盤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專利號:892057904),從此失傳後的第一塊楸木棋盤從這裡得以復出,以楸木做棋盤從這裡翻開了新的一頁,古滕楸木棋具暢銷全世界。
楸樹原產我國,分布於東起海濱,西至甘肅,南始雲南,北到長城的廣大區域內。該樹種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是我國特有的優質用材樹種,自古就有“木王”之稱。楸樹樹姿雄偉、高大挺拔,枝葉繁茂,花多色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園林觀賞樹種。楸樹根系發達,抗風固土能力強,是優良水土保持樹種。楸樹幹高冠窄,根系分布深,脅地輕,是理想的農林間作和農田防護樹種。最近研究發現,楸樹有較強的消聲、滯塵、吸毒能力。
尤其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對土壤要求不嚴,能在石灰性土、輕度鹽鹼土、微酸性土、粉煤灰上良好生長。花蕊具粘性,屬蟲媒花,花粉不受風力傳播,花朵、葉片落期短,對環境無污染,被列為環保樹種。2002年,該樹種被聯合國世界健康學協會認定為“人類健康樹種”。但是長期以來楸樹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重視,資源銳減,幾成瀕危樹種。
楸樹的歷史
楸樹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樹種之一。據在山東臨朐出土的楸樹化石證明,始新世以前楸樹就在我國中部和東部廣為分布。由於楸樹生長快、材質好、用途廣、適應性強,成為我國歷史上栽培利用最早的樹種之一。公元前六世紀的《詩經·鄘風》載:“爰伐琴瑟、椅、楸、桐、梓、漆。”說明26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楸木,並把楸樹、梓樹等優良用材樹種與漆樹等經濟樹種相提並論。古代關於楸樹的名稱,歷代史書叫法不一。春秋《詩經》稱楸樹為“椅”。《左傳》記楸為“萩”。戰國時期《孟子》謂楸為“檟”。到了西漢,《史記》始稱楸。東漢時期《說文》注云:“檟,楸也”。宋《埤雅》又名楸為“木王”。該書還解釋:“椅即梓,梓即是楸。”又因楸與梓外形相像,古人常二者混稱,說梓往往兼楸而言。《漢書》說:“楸也,亦有誤稱為梓者。”
古人認識到楸樹材質好,用途廣,居百木之首。《埤雅》載:“今呼牡丹謂之花王,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還贊其“取材為器,其音清和”。敘述楸木適做各種樂器。後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述說楸木的用途時寫道:“車板、盤合、樂器,所在任用。以為棺材,勝於松、柏。”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把楸木作為珍貴用材用來製造器具、樂器、棺材等,並讚美楸樹用途之廣,簡直無所不能。古代印刷刻板非楸、梓木而不能用,因此書籍出版就叫“付梓”。用楸木製造的棋盤被譽為“楸枰”。楸樹在古代被作為主要用材樹種,栽植相當普遍。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貨殖傳》中記載:“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楸,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說明在漢代人們不僅大面積栽培楸樹,並能從楸樹經營中得到巨額收入 擁有一千株楸樹的人家,其收入可抵掌管一方百姓的千戶侯 。古時人們還有栽楸樹以作財產遺傳子孫後代的習慣,南宋朱熹曰:“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供器用也。”
古人喜歡楸樹高大雄健的風姿,尤愛淡紅素雅的楸花,因此,楸樹被作為園林觀賞綠化樹種而多植於庭院。《埤雅》載:“楸,美木也。”又贊其“莖幹喬聳凌雲,高華可愛”。一些文人學士也多以楸樹題詩作賦。唐代大文豪韓愈詩:“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間。”又作《楸樹》詩讚美道:“幾歲生成為大樹﹖一朝纏繞困長藤。誰人與脫青羅帳,看吐高花萬萬層。”後一句與李白名唱“飛流直下三千尺”有異曲同工之妙筆。
楸樹葉濃蔭,冠如華蓋,古人善作行道樹。周朝有桑、梓“列樹以表道”的記載。梁元帝有詩云:“西接長楸道。”三國曹操之子曹植詩中也說:“走馬長楸間。”這些美好的詞句,說明楸樹在古代被當作行道樹是很普遍的。《洛陽伽藍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修梵寺北有永和里,里中皆高門華屋,齋館敝麗,楸槐蔭途,桐楊夾植,當時名為貴里。”
正因為楸樹有如此廣泛的用途,古代勞動人民將其與人們當時衣食住行關係密切的桑樹一樣看待,喜稱為“桑梓”。因為人們偏愛這兩個樹種,遍植於家宅旁,故有將“桑梓”比作故鄉的。以為看到桑樹和楸樹,如同回到故土,見到家人一般。《詩經·小雅》中“維桑與梓,必恭敬之”,意思是說看見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舊里焉。”柳宗元《聞黃鸝》詩云:“鄉禽何時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從事楸樹栽培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清《三農記》記載分殖楸樹之法:“實熟收種熟土中,成條,移栽易生。”因為楸樹多花而不實,所以《齊民要術》中說:“楸既無子,可於大樹四面,掘坑取栽之。方兩步一根。”明《農政全書》論述埋根繁殖楸樹的方法:“春月斷其根、莖於土,遂能發條,取以分種。”《三農紀》記載分殖楸樹之法:“於樹下,取傍生者植之。”可見,古時候人們就已經全面地掌握了培育楸樹的多種方法。
楸樹的其它用途,古書中也有記載。藥用,《本草綱目》中說:“楸樹葉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乾葉用之。”還說,“楸樹根、皮煮之湯汁,外塗可治禿瘡、瘺瘡及一切毒腫”;食用,明代鮑山《野菜博錄》中記載:“食法,採花炸熟,油鹽調食。或曬乾,炸食,炒食皆可”;用作飼料,宋代蘇軾《格致粗談》記述:“桐梓二樹,花葉飼豬,立即肥大,且易養。”從以上這些古籍記載中,可以看出楸樹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楸樹的現狀
到了近代,隨著人們營林技術的提高和利用木材的途徑越來越廣泛,楸樹作為人們所喜愛的優良用材樹種,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其分布範圍不僅僅局限於華北地區,已逐漸成為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普遍栽培的樹種。
但是,也正是由於楸樹木材具有諸多其它樹種所沒有的優良特性,加劇了人們對它的開發利用,人們擇優砍伐的結果,造成了楸樹數量的減少,自然分布面積不斷縮小。又因為楸樹花而不實,很少結種,實生繁殖困難,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延用“取傍生者植之”的方法繁衍楸樹,代代相傳形成了楸樹的單一無性系,使楸樹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楸樹資源日趨減少,已瀕於“臨危植物”的邊緣,亟待拯救。
楸樹資源的大量毀滅,給人們帶來的不良後果是嚴重的。就眼前看,造成材種比例結構失調,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產生活。現在楸木奇缺,市場價格昂貴,中小徑材每立方米達2000元以上,大徑材超過6000元,是一般樹種木材價格的5-10倍以上。使得一些需用特殊用材的生產項目受到影響。西安市一家木器加工廠,1983年承接了給西德某公司加工10萬隻楸木電視機外殼的業務,由於木材供應不上,未能完成契約違約而被對方罰之巨款。許多大型建築和高級賓館所需用的裝修用材,因為楸木嚴重缺乏,不得不以其它木材代替。從長遠講,樹種、林種結構不合理,還會危及到自然生態平衡,破壞人類的生活環境。因此,迅速恢復楸樹生產,大力發展楸樹已成為林業生產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