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把1914—1991年劃分為三個階段:從1914—1945是大災難的時期,兩次世界大戰崩潰了19世紀的西方文明,那時,最樂觀的人也不敢相信世界還能存活下去。兩次大戰當中發生的經濟危機使19世紀以來日臻完善的自由主義思想和經濟體系失去了魅力。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日,時局一直動盪不安,生活在那時的人難免產生末日之感。
緊接著是一段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大約持續到70年代初。儘管經濟得到全面的復甦,但始於1917年俄國革命的東西方陣營的鬥爭變得更為嚴重起來。持久的冷戰不僅帶來了政治上的對立,而且使得意識形態的差異變得水火不相容。對立雙方失去了對話的可能。在這一期間,人們再也看不到對立的陣營共同抵抗法西斯曾度過的蜜月的痕跡。用二元對立的觀念來看待政治、經濟、價值觀念,及到科學方法成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觀念定勢。現在看來,這種二元思想是一種武斷,甚至是一種不自然的思考方式。然而,敵對的雙方都在這種方式下不可思議地鬥爭了幾十年。
隨後就是解體分散、仿徨不定、危機重重的年代,很有點世紀末的味道。世界一下從二元對峙變成了多元共存,極端的年代開始消解。這種特性不僅反映在政治領域內,同時也表現在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相互態度上。分裂一方面引起了動盪和不安,但另一方面也帶來鬆動和新的發展的契機。對話、緩和、和平、發展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同時,這種共識又不排除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因此,20世紀並不一定是“歷史的盡頭”。危機和希望同時存在,儘管人們無法預言歷史到底如何發展,但只要人類依然能夠生存下去,歷史就不會終止。
作品目錄
| 第一部 大災難的年代 |
---|
前言與謝語 |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 |
鳥瞰本世紀 |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
| 第三章 經濟大恐慌 |
| 第四章 自由主義的衰落 |
| 第五章 共御強敵 |
|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藝術 |
| 第七章 帝國告終 |
第二部 黃金時代 | 第三部 天崩地裂 |
---|
第八章 冷戰年代 | 第十四章 危機二十年 |
第九章 黃金年代 |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與革命 |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會革命 | 第十六章 社會主義的失勢 |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 第十七章 前衛已死-1950年後的藝術 |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 第十八章 魔法師與徒弟:自然科學流派 |
第十三章 “現實中的社會主義” | 第十九章 邁向新的千年 |
創作背景
霍布斯鮑姆早在中學時期,就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並加入了英國共產黨。1956年,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挫折時,許多英共歷史學家都退了黨,他卻始終留在黨內,直至蘇聯解體英國共產黨解散。因此,有人稱他為西方頭號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有很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通過長期的歷史研究實踐,他對英國的農民運動、19世紀的工人運動以及19世紀、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並寫出了斷代史著作:《革命的年代》(1789-1848年)、《資本的年代》(1848-1875年)、《帝國的年代》(1875-1914年)和《極端的年代》(1914-1991年)。
作品思想
霍布斯鮑姆覺得短促的20世紀仿佛是一塊歷史的三明治。從1914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大災難時期。緊接著,是一段經濟成長異常繁榮,社會進行重大變遷的30年,即黃金年代。20世紀最後二三十年,則是一個解體分散、彷徨不定、危機重重的年代,對世界的極大部分,如非洲、蘇聯以及歐洲前社會主義地區,從根本上說就是又一個災難時期。
儘管在20世紀結束時他表現出了濃重的悲觀情緒,但他承認20世紀畢竟為人類成就了許多。20世紀90年代與1900年相比,人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倍;人的身高普遍增加,壽命延長;產品服務的能力提高,產品花樣也更加富足,人類的教育程度也比1914年高出了許多。革命性的科技突破,是這個世紀最顯著的特徵,最引入注目的要數傳播輸送,它使時空的限制幾乎不再存在。在世界格局方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世界再也不以歐洲為中心,歐洲已日漸衰敗;從90年代回頭望去,美國確可以將此世紀視作“美國人的世紀”;亞洲在今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以歐洲為先鋒開拓的工業,在向美國延伸之後,如今已轉向了太平洋;全球逐漸演變為一個單一的運作單位,舊的以領土國家為單位的“國家經濟”成為跨國性作業複合體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英國歷史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霍布斯鮑姆1917年出生於埃及一個猶太中產家庭,兩歲時隨父母遷住維也納,父母去世後隨叔叔徙居柏林。1933年,霍布斯鮑姆離開納粹統治下的德國,此後一直生活在英國。他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開始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任教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