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極端氦星
- 外文名:extreme helium star
第一顆極端氦星是在1942年由美國奧斯丁麥克唐納天文台的丹尼爾·M·波珀(Daniel M. Popper)發現的HD 124448。這顆恆光譜沒有氫線,但有強烈的氦線和碳和氧的譜線存在。 第二顆是望遠鏡座PV,於1952年發現,而迄1996年總共才發現25顆候選者(這份清單在2006年被減為21顆)。這些恆星共通的特徵是不論其它元素的豐度比有多大的變化,氦碳豐度比總是處於0.3到1%的範圍。
已知的極端氦星都是超巨星,而氫豐度的數量級低於10,000或更低。這類恆星的表面溫度範圍從9,000至35,000K。它們的主要元素成分是氦,其次是碳,大約是每一百個原子有一個碳原子。這些恆星的化學組成暗示在它們的演化上經歷了氫和氦燃燒的階段。
對極端氦星的組成,提出了兩種可能的方案:
1.雙簡併模型(The double-degenerate model,DD):解釋了較小的氦白矮星和規模較大的碳氧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這兩顆星都已經停止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而已經都是緻密天體。它們輻射出引力波造成其軌道衰變,直到兩顆星合併。如果兩顆星合起來的質量不會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氦會附著在CO矮星上並且點燃,以成為一顆超巨星。之後在冷卻成為白矮星之前,這將成為一顆極端氦星。
2.最後閃光模型(The final-flash model,FF):建議極端氦星可以形成是否離開漸近巨星分支之後的演化階段。當恆星冷卻形成一顆白矮星,點燃了圍繞恆星周圍殼層的氦,造成更外面的外圍迅速膨脹。如果在外殼層中的氫被消耗掉,這顆恆星便會因為缺乏氫而成為極端氦星。
對一些極端氦星的元素豐度調查,認同DD模型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