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主義風格

極少主義風格

極少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用來稱謂上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的一項藝術活動,包括繪畫和雕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極少主義風格
  • 時代:20世紀60年代
  • 性質:西方現代藝術重要流派之一
  • 風格:非個人化的、機械式的藝術風格
出處,極少主義風格特點,極少主義歷史發展,極少主義室內設計,

出處

1965年,美國批評家芭芭拉·羅斯在《十月》雜誌上發表了《A.B.C藝術》一文。在這篇文章中,羅斯談到了當時美國藝術中出現一種新的藝術傾向。她將這種新藝術的特徵概括為:“一種藝術形式,與先前浪漫式、記傳性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比起來,是一種空洞的、中性的、非個人化的、機械式的藝術風格,觀眾對它情感與內容的明顯缺失,感到非常驚奇。”在當時美國批評界,羅斯是一位嚴肅而認真地研究並支持極少主義的批評家之一,她曾將這種新的創作觀念與馬列維奇的繪畫和杜尚的現成品藝術聯繫起來考慮,試圖為它們找到理論上的依據。實際上,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這種新的藝術活動已取得較大的影響,並於1966年舉行了極少主義第一次大型的藝術展覽。顯然,極少主義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形態。

極少主義風格特點

極少主義又稱ABC藝術或硬邊藝術,源於抽象表現主義,一般按照杜尚的“減少、減少、再減少”的原則對畫面進行處理,造型語言簡練,色彩單純,空間被壓縮到最低限度的平面,並力圖採用純客觀的態度,排除創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現。極少主義以一種客觀、冷靜和非敘事性的眼光與形式,從事藝術表達的藝術傾向或流派,提倡“純粹的虛無”,追求最簡潔的藝術效果:無空間、無質感、無感情、無氣氛,只有最簡單的色與形,而在雕塑中,則體現為最簡單的幾何形構成。
在視覺形象處理上,極少主義可以說是去除了一些複雜的元素,沒有個人主觀的詮釋,將藝術的境界達到本質的極少。極少主義使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和不具有個人情緒的藝術語言,被視為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叛。同時,這一藝術流派也排除具象的圖像與虛幻的畫面空間,偏好單一的圖像,經常包含著以各自形狀安排的小單位元素。極少主義是第一個完全由美國藝術家發展出來,具有國際性意義的藝術活動,並且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然而,“極少”並不意味著單純的簡化,相反,它往往是豐富的統一,是複雜的升華。無論是形式語言、表現主題,還是審美功能,極少主義風格的藝術都做的是“加法”之後的“減法”。極少主義追求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達思想,之前以往的種種藝術流派更多強調的是形式,往往因為繁複的形式而使它要表達的思想被埋沒、被忽略。繁複到了一定的極至必定走向極端的簡單,最終各種藝術形式回到了它的本原,以極簡的方式崇尚自然、崇尚本原。
在材料的選用上,極少主義藉助於徹底與傳統藝術脫離後追求創新,藝術家多選用非天然或工業材料。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如同工程師一樣,顯現的是社會屬性。他們意圖除去這些有機的活力,使用無機材料,沒有歷史內涵,抽象冷峻,不給觀眾聯想的餘地,更能注意作品本身。極少主義追求無內容、無主題的表現,作品直接與觀眾產生溝通,手法上多採用系列化的方式。同時極少主義風格的藝術推崇整體性,取消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細節,沒有令觀眾產生空間深度幻覺的視覺創造。極少主義藝術品中的構成元素對於整體是從屬的,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繫被取消,均衡不再是構圖的唯一指南。以波洛克為例,他的作品雖無明顯秩序,但他以同樣的力度處理畫面每一寸空間,到處都充滿細節。從製作工藝上來看,極少主義藝術崇尚機械加工過程,多運用工業生產方式,刻意追求畫面或雕塑表面的光滑平整,這也是追求無內涵、無先例材料運用的自然延伸,體現工業化生產的特點。色彩特徵上,極少主義藝術作品中一般只出現一兩種顏色,若非明亮純色便是黑白灰,是在現代藝術基礎上進一步的簡化。儘管藝術家對顏色有不同偏愛,但多是選擇一種單一的色系,灰色系或者鮮艷的色調,以增加作品的空間感和光的效果。
極少主義藝術作品的影響停頓在感性思維中,這種美作為最強的抽象,將藝術性緊縮到最小的可能,作為一種自然簡練的微妙與平衡而被人們認識。極少主義藝術家認為,形式的簡單純淨和簡單重複,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在韻律,所表現出的去除一切裝飾的簡潔代表著進步,在外表簡單枯燥的作品後面,是藝術家對生活和社會秩序的渴望與追求。

極少主義歷史發展

19世紀末 20世紀初 ,新藝術運動設計家“格拉斯哥四人集團”的代表人物查理斯 ·馬金托什的設計風格中,已出現了“極少主義”的設計特徵。他大量運用理性的幾何形態,特別是採用縱橫直線的基本結構和簡單的黑白色彩為中心的色彩計畫,從形式上為 日後真正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他最著名的作品“高靠背”黑色椅子,成為現代設計的經典作品之一。
到了2O世紀2O年代,極少主義受現代主義的基礎——“風格派”的影響更為明顯。荷蘭“風格派”運動是世界現代設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鮮明的設計特徵是把傳統的建築、家具、產品設計、繪畫、雕塑的特徵完全剝離 ,變成最基本的幾何結構單體,或稱為“元素”。用這些幾何結構單體或者元素形成簡單的結構組合。“風格派”的代表人物杜斯博格主張“少風格”,他希望尋找更簡單、更國際化的語言,並深入到減少主義的簡單幾何結構、沒有色彩的中性色彩計畫中,全力研究新的國際主義,為極少主義奠定了基礎。“紅藍椅”是“風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採用完全簡單的幾何形態 ,結構完全不加掩飾,色彩上採用最單純的原色:紅色、藍色和黃色。現代主義的發展為極少主義奠定了基礎。米斯 ·凡德羅1929年設計的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和巴塞隆納椅子被認為是“少則多”原則的代表作。
到了5O年代國際主義階段,出現了強調形式上的“減少主義”趨勢,米斯的設計被推
崇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少則多”的米斯主義得到不少忠實追隨者。它的風格代表著權力和現代化,這樣一來,形式變為第一性 ,功能變為第二性。
到了2O世紀6O年代,在設計上存在著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後現代主義的探索,利用歷史的、裝飾的風格 ,企圖改變現代主義的單一化和壟斷化。另一方面是對現代主義的重新研究和發展,完全依照現代主義、減少主義的基本語彙進行設計 ,並加入新的簡單象徵意義。在建築設計領域上,這種探索的方向被稱為“新現代主義”,如貝聿銘設計的法國羅浮宮 “水晶金字塔”。而在產品設計領域 ,同樣存在著這兩方 面的探索 ,相應地 出現了兩大對立設計陣營:以具有強烈象徵意義形式的“極少主義”的“宙斯”設計集團和採用後現代設計語言的阿基米亞和孟菲斯集團。宙斯設計集團 1984年成立於義大利米蘭,他們由一群年輕設計師組成。如果說孟菲斯的產品是一種短暫的、奢華的、表面而膚淺的主張,是一種昂貴的、非道德的產品,那么宙斯的產品則是一種謹慎的、關注道德的趨勢。這個組織設計家具、紡織品、平面設計和其他產品,具有廣泛的工作範圍,設計的作品都具有比較統一的極少主義風格特徵。其代表人物包括毛里佐 ·佩里加利和菲力普·斯塔克。

極少主義室內設計

典型的極少主義室內設計一方面強調建築外觀的簡單、純粹,另外還十分注重室內家具與日常器具的選擇。極少主義室內設計的家具與室內整體環境非常協調,總的特徵是造型簡單但不失優雅,常常採用黑、白或灰的色彩計畫,很少有裝飾圖案,顯得含蓄而大方。此外,極少主義室內設計還主張運用大片的中性色與大膽而強烈的重點色、輪廓鮮明的直線條與少量的圖案裝飾作誇張的對比,達到一種視覺衝擊力,以突出這種簡單、純粹、優雅、時尚的風格。
極少主義室內設計非常強調室內各種材料與色調的豐富對比,或微妙或誇張,是體現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牆體的設計會使用生磚、鏡面、鐵或光潔的乳膠漆等材料,色調則以純白、奶油白為主體,在適當的地方運用明亮而強烈的重點顏色加以突出。地板應該是牆體的有益補充,所以要選擇同樣類型的。極少主義室內設計不宜運用大面積的軟織物,地板材料適合為單色調的木地板或石材。一般窗簾的材料應選擇素色的百葉窗或半透明的紗質窗簾,因為這種窗簾更能增加房間的空間感,也更方便自然光線的進入。
極少主義用色總的原則是先確定房間的主色調,通常是軟而亮的調子,然後決定家具和室內陳設的色彩範圍。例如:在冷調的硬木質地板上放置一塊柔軟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間馬上會充滿情趣。極少主義室內設計適當的軟質材料的運用十分重要。例如纖維絨、天鵝絨、皮革、亞麻布、絲、棉等。這些裝飾織物的色調要儘可能自然,但質地應該突出觸感。圖案太強的織物不適合此類風格。
極少主義設計受到米斯 ·凡德羅“少則多”的設計思想直接影響,特別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形式主義化以後的思想深刻影響而發展起來的。1996年“極少主義之父”著名設計師約翰 ·伯森出版一本名為《極少主義》的著作,首次為“極少主義”下定義 ,並得到設計界的認同。進入21世紀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極少主義設計與當代人的生活日益密切,尤其是隨著能源危機、生態惡化等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極少主義設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緩解人類與自然矛盾的積極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理論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