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亭記

金粟園後,有蓮池二十餘畝,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1]。予欲置一亭納涼,或勸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種松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楮亭記
  • 創作年代:明朝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袁中道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作品翻譯,

作品原文

”予曰:“松柏成陰最遲,予安能待。”或曰:“種桃李。”予曰:“桃李成蔭,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游雲。安可枳之一處[2]?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耳。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3],蓋亦界於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為材,則不中梁棟枅櫨之用[4];以為不材,則皮可為紙,子可為藥,可以染繪,可以頮面[5],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詩》[6],蓋亦有取於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泠泠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一台[7]。植竹為亭,蓋以箬,即曦色不至,並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數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於予心[8]。自念設有他樹,猶當改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之哉[9]?且將九錫之矣[10],遂取之以名吾亭。

作品注釋

[1]楮(chǔ)樹:落葉喬木。葉似桑,皮可製紙。
[2]枳:傷害
[3]“商丘之木”兩句:典出《莊子·人間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醒(chéng):醉酒。
[4]枅(jī):柱上的方木。櫨:大柱柱頭承托棟樑的方木。
[5]頮(huì):洗臉。
[6]子瞻:蘇軾,其《宥老楮詩》說楮樹用處“略數得五六”。
[7]樾(yuè):樹蔭。
[8]當(dàng):適合。
[9]宥(yòu):通“侑”,酬答。
[10]九錫:傳說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九種器物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珂雪齋近集》。文章敘述了楮樹的用處和楮亭的由來,並借題發揮,從楮樹“界於材與不材之間”的特點,形象地闡發了《莊子·山木篇》所謂成材為患,不成材也為患,只得“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保全性命的觀點,也隱隱表達了作者對人材的生存處境的思索。

作者簡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公元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授徽州府教授,歷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與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珂雪齋近集》,文學珍本文庫第一集第十四種版。今本有《柯雪齋集》,錢伯城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作品翻譯

金栗園後面,有一個二十多畝的蓮池,水邊有一個園子,楮樹生長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個小亭子以乘涼,有的人勸我說:楮樹不是一種可做木材的樹,最好把它砍伐了,種上松柏。我回答說:松柏長的很慢,很久才有陰涼,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議:種桃樹李樹。我回答:桃樹李樹成陰,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雲一樣遊走,怎能滯留於一處呢。我需要的是現在可以用來乘涼的。楮樹雖然不能作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樹木,聞了之後讓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於可作為木材和不可作為木材之間。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來作為頂樑柱。不把它作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紙,結的子可以用藥,也可繪染,洗臉,用處還是很多的。以前蘇軾作《宥老楮》詩,大概也是來源於此種說法。
今年夏天,非常熱,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燒的一樣,到了這個地方卻清風送爽,涼快無比。而且楮樹葉都有手掌那樣大小,蔭涼的地方很大,整個亭台都在樹蔭之下。種植了竹子作為亭子,亭子上蓋著箬葉,那么陽光就遮住了,還可以避雨。太陽西下,茂密的樹林隱藏著酷烈的陽光,樹葉中的小鳥因為熱在鳴叫著,低沉的氣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樣。這幾天以來,在楮樹下納涼就像穿衣吃飯一樣,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假設原來有別的樹木,還是應當砍了改種楮樹,更何況當時楮樹已經長得像這樣繁盛茂密,難道不只能感謝它嗎?那么就用最高的殊榮對待它,所以取“楮”來命名我的亭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