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寺觀位於楓林浦亭街北端,始建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是永嘉佛教名聞天下之時。寺院為四合院式木石建築,南山門五間,北大殿三間,兩側廂房三間二層。東有娘娘殿,西有關羽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楠溪寺觀
- 地點:楓林浦亭街北端
- 始建時間:唐玄宗先天二年
- 類型:廟觀
惠日寺,普安禪寺,廣福寺,雲居禪寺,黃皮寺,法慧寺,昭福院,聖母宮,
惠日寺
惠日寺,宋末元兵進犯,毀於戰火。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為防倭寇於寺旁設楓林汛。宣德十年(1435)僧道華重建正殿、儀門及法堂。正統十二年(1447),僧惠昱重建山門及鐘鼓樓。民國七年(1918)重建關羽廟。民國十九年(1930)5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於勉園(舊稱營房園)正式宣告成立。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建大殿。
普安禪寺
普安禪寺,在岩頭鎮西北部十八壠南麓。建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原五進七開間,有禪房百餘間,為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場。大殿中石磉雕有雙龍戲珠圖案。南宋後期,表山鄭光鄂重建。明、清間相繼修建,民國初大修。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占地1300平方米,前為山門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觀音閣。縱軸線兩側前院設軒房,後院為藏經廂軒。寺前附建放生池,4座經幢。建築氣派雄偉,環境清幽。
廣福寺
廣福寺,在永嘉黃岩交界之地──南正凹頭。溫州府志載:廣福寺梁貞明間建(即公元915年),宋治平間(即公元1064年)賜額。院內香菸僚繞,霧靄透天,今所見的寺院為解放後修建。
雲居禪寺
雲居禪寺又名雲車寺、蒼基寺,位於永嘉縣仙居鄉七里山(今屬張溪鄉),始建於東晉年間。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謝靈運守永嘉,至七里山,名之蒼基庵。唐開元(713—741)(一說天寶742—755)年間改為“蒼基堂”。北宋大理建安年間(1086—1089),再改為“雲車禪寺”。寺三進,有大雄寶殿、藏經閣、誦經堂、更衣亭、鐘鼓樓及左右廂房共48間。宋末元兵南下,寺被毀壞。明永樂三年(1405)重建,恢復原貌,改為“雲居禪寺”(古居與車同音)。經明萬曆三年、清雍正二年、乾隆三十二年、鹹豐九年數次修葺保存至今。
據《中共浙江黨史》記載,1929年4月12日,中共黃岩西區區委委員戴元譜在蒼基寺召集50多名骨幹(永嘉有張溪石陣潘希堂等20餘人)開會,布置黃巖縣西鄉暴動(萬民暴動)事宜。1935年11月7日,紅軍挺進師第一縱隊在隊長王屏、政委楊金雲、政治特派員張文碧等率領下,四進仙居,三過天台時,近60人的紅軍部隊曾在蒼基寺留宿兩天兩夜。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雲居禪寺為永仙黃邊境黨的地下活動中心,吳毓、胡景鹼、余龍貴、萬文達、徐壽考等均曾在此住宿和活動。
現在寺中留存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履跡,清乾隆乙卯年(1795)鑄的一鼎重200公斤鎮寺之物──聖旨銅鐘,鹹豐11年,嘉慶23年的清石碑和嘉慶22年的石香爐等。
福佑院
福佑院位於鯉溪鄉八沸洋村的山岙中,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寺觀?永嘉》載:福佑院與昭福院相近,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建。現寺院大殿保留完好,其風貌古樸,遠近聞名。
黃皮寺
黃皮寺法名“廣福禪寺”,位於永嘉縣溪下鄉境內,原屬仙居縣管轄,解放後劃永嘉縣,寺名編入《中國佛教名勝大辭典》,1992年2月,永嘉縣人民政府批准例入文物保護單位。
據《光緒仙居縣誌》記載,黃皮寺始建北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當時,寺院再度昌盛,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和僧房宿舍36間,總計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塑有佛像50尊,前殿兩旁雄立金剛兩尊,高5米,配花園,魚池數處,總計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院內和尚80餘人,長工數十人,糧田800餘畝,山場4000餘畝,年收糧食20萬斤,號稱“千石倉”。1931年後,黃皮寺日趨衰落,昔日良田出租,山場變賣。1943年,原天台國清寺主持靜權法師系溪下人,建國後任中國第一、二屆佛教協會副會長。當時,他不甘寺院敗落,特遣國慶寺內得力寺僧“當期”等八人到黃皮寺重振山門。
1930年3月,中央軍委派胡公冕到浙南領導武裝鬥爭。9日,集合來自仙居、黃岩、平陽、樂清、青田、縉雲、永康、永嘉等八縣的農民武裝在黃皮寺整編,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胡公冕任總指揮,劉蜚雄任參謀長,下分3支隊,41分隊,計400餘人槍,因此,黃皮寺成為浙南紅十三軍根據地之一。
法慧寺
法慧寺位於楓林鐘山南麓朱山頭,創於北宋,為宋代名剎。南宋初期,理學家劉愈(進之)卸溫州學正之任,回鄉執掌法慧書院,前來遊學的知名學者有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等永嘉學派著名學者。寺東“有宋理學劉進之之墓”。
昭福院
昭福院,位於岩坦鎮岩門村,占地面積20畝,原有金剛殿、大雄寶殿、後殿三進,兩側僧房和宿舍等50餘間。路道由石板橋鋪設,四周石板砌成,中間鑲池塘九處,相互貫通。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寺觀?永嘉》載,昭福院,梁貞明二年(916)建。至明、清,寺院鼎盛,鐘鼓聲,木魚聲不絕,香客信士盈門,院內和尚99人,山場萬餘畝,良田三百頃。清朝杭州府於潛縣儒學司訓謝天章(永嘉五尺人)有《春遊昭福寺》詩曰:
柳綠桃紅繞日初,一泓池水養龍魚。
風來客到花還舞,雲入鐘聲響自疏。
不為清明曾設酒,豈因蘇子故燒豬。
前溪倦後堪淘洗,猶帶煙霞兩袖余。
1926年,院內一小和尚因違反院規被清除懷恨在心,縱火將寺院燒毀。留至今日的是一片規模宏大,建築雅致的寺院舊址和1929年重建的大殿。
聖母宮
聖母宮又名聖湖宮,位於渠口鄉泰石村盧岙聖湖山麓。建於唐代,宋時遭特大洪水被沖毀後,重新修建。三進四合院木構建築。占地約2000平方米。宮頭門三開間,中門築戲台,兩廂廊樓各5間。廊樓前有天井、月台。二進大殿7間,六柱抬梁式。後宮(第三進)樓上樓下四圍欄桿,有鼓樓、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