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橋村(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底洞鎮楠橋村)

楠橋村(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底洞鎮楠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楠橋村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底洞鎮,這裡是一片片綠油油、錯落有致的桑園,一條條阡陌縱橫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一棟棟碧瓦紅牆鑲嵌的小洋樓被掩映在滿嶺翠綠的桑園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和醒目,一條蜿蜒曲折的已硬化的南風公路橫穿全村境內,像一幅山村新畫卷,使山村的舊貌換上了新顏,農民民眾過上安樂祥和的小康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楠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 四川
  •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底洞鎮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新農產業,主要交通,文明建設,

基本信息

南橋村地多田少,村民以種旱地為主。多年來,楠橋村大部份民眾都有栽桑養蠶的習慣。村兩委班子成員認識到,只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才能實現農民增收。在市、縣領導的組織下, 李躍康帶領了該村幹部和部份文化水平較高,思想比較開放的蠶農到綿陽遊仙區學習先進的栽桑養蠶經驗,回來後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動員農戶嘗試新技術發展蠶桑。
在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帶動下,全村村民積極試驗養蠶新技術,將傳統的春、夏、秋和晚秋,4季之間有間隔的方法改進為現在的第一季蠶剛到第二眠的時候,就開始育第二季蠶了,同時實行小蠶共育。這樣多批次滾動養蠶,既增加了批次和產量,又減少了桑葉浪費。改變傳統的年3-4次養蠶布局為年5-8次。這項新技術已經在全縣推廣。 天然彩色蠶繭試養成功。
2009年上半年,楠橋村在去年推廣的“工廠化”養蠶的基礎上,建立了‘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模式,引進彩色蠶繭進行試養,村支部書記李躍康成為第一位試養人,並取得成功,在他的帶動下,2009年秋蠶,全村擴大養殖規模,共有32戶蠶農養殖彩色彩繭50張。按每張46公斤算,全村這季彩色蠶繭收益在4萬元左右。

地理位置

楠橋村

新農產業

桑枝食用菌綜合開發結碩果。利用桑枝培育食用菌對於養蠶戶從來沒有嘗試過,楠橋村一年幾千噸的桑枝條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李躍康非常的痛心。2009年下半年,李支書積極與智溢公司技術人員研究探索,聯同宜賓市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在楠橋村建立桑枝食用菌生產示範基地,開展以生產示範為主,輻射帶動農戶參與生產,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態資源,發展桑枝食用菌。
已通過粉碎、裝袋、滅菌、灌裝、接菌,生產食用菌袋10000袋,每個菌袋可產鮮菇1-2公斤,預計每畝桑園可實現收入3000-5000元;同時,產後菌包還是很好的有機肥,可實現循環利用, 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不但使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也是對提升蠶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又一新興產業。

主要交通

俗話說:公路通,百業興,要得富,先修路。1998年,楠橋村只有2公里斷頭路,村兩委班子看著村民承受著肩挑背磨之苦,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並響亮地喊出了“三年修通全村公路”的口號。說乾就乾,一班人立即動員民眾投工投勞;協調公路占地引發的矛盾和問題;爭取上級的支持;不管是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還是運輸線路上、農戶家,隨處都可見到兩委班子成員忙碌的身影。通過近三年來的努力,終於修通了從巡觀路至風坳口橫跨4個村村民小組的6公里南風公路。主幹公路修通後,又組織3、4組村村民修建通社公路6公里。為此,南橋村率先在全鎮實現了公路社社通,結束了民眾肩挑背磨的痛苦歷史。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率先在全鎮實施農民盼望已久的農網改造項目工程,解決了楠橋村人民用電難的問題;改造村國小危房及附屬工程,標準化完成了教學樓主體工程和學校院壩的硬化,解決了孩子們的入學難問題。後相繼組織民眾開展“一事一議”,組織民眾集資和投工投勞,硬化入戶便民路6公里,組織修建微水窖100口,爭取改爐改灶項目150戶,新建沼氣池200口,垃圾池30口;積極組織民眾無償為草房戶投工投勞,使楠橋村的3戶草房戶全部改成了磚混結構的平房,結束了楠橋村無草房戶的歷史;農戶擁有座機電話、行動電話250餘部,磚混結構的住房占全村總農戶的80%以上,電視機、洗衣機、打米機等各種小型家用電器已基本普及。

文明建設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楠橋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通過走栽桑養蠶的特色農業路子,使楠橋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村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顯現生機與活力。以產業致富農民的李躍康,為全鎮農村基層幹部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