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天后宮是在台灣高雄楠梓路一號的楠和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楠梓天后宮
- 實勘審議:高雄市古蹟審議委員會
- 位於:台灣高雄楠梓路一號
- 原名:楠和宮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著名景點,旅遊信息,
簡介
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經高雄市古蹟審議委員會的實勘審議,成為高雄市第廿二個古蹟。
地理位置
位於台灣高雄楠梓路一號的天后宮,原名為楠和宮,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纂的《重修鳳山縣誌》即有記載,因此興建年代應在二百三十多年前。在清領台灣初期,楠梓坑街即已形成,街屋眾多,為府縣的交通要道,也是鳳山、旗山、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故有「三山歸一坑,前街透後巷」的俗諺,而楠梓天后宮也正見證早期楠梓坑的繁華歲月。
人文歷史
楠梓天后宮為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夾雜在周邊的現代高樓中,顯得很不起眼。該廟雖曾經局部整修,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的「神昭海表」匾額,在右護龍上方則立有光緒五年(1879)的「鄧邑侯禁碑」,為當時鳳山知縣禁示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之碑。尤為難得的是,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無論是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皆為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著名景點
正殿建築采重檐宮殿式結構,屋頂金黃琉璃瓦,屋脊配仙人走獸,曲昂斗拱、棟樑鑿井均為宋式彩繪,朱門銅造門乳和獸頭扣環,四周為水泥白假石廊,環以雕花雲頭勾欄,前臨十五級安山石階,倍顯古色古香。外觀特徵:三川門樸實脫俗,屋樑下、門面等隨處可見雕工流暢優美之木雕,如托木、吊筒、瓜筒、門簪等。正殿及拜殿之三川燕尾屋頂采車頂蓬式樣之曲面,上裝飾有龍、魚、鳳凰、花卉等剪黏及交趾陶作品。兩側山牆懸魚花草、規帶間紋飾、後牆有交趾浮雕古訓作品。左右護龍有花磚雕、交趾陶燒對拼場景。後殿對看牆一對交趾人物灰塑。全區整體外觀以紅色系列為主。室內特徵:拜殿內左右各壹尊副神,正殿中央為主祀神明,左右各有壹尊副神。殿上方有古老及近代字匾,屋樑架以紅漆表麵粉飾及龍騰彩繪裝飾。後殿為佛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為十八羅漢及孔聖,屋樑架為紅漆及彩畫。
旅遊信息
建築材料 (一)第一進為三川殿(做拜殿使用)與正殿連為一體結構,構造系由兩側牆為主要承牆,屋頂為三川燕尾脊頂,由仰瓦、覆瓦及滴水、瓦當等鋪蓋而成。屋架構造系由前後檐柱及門柱所支撐之七架楹迭斗,分成三段,分別架於左右山牆與構架上。台基為石磚迭砌而成,高約25公分,山牆構造繫於台基上迭砌厚約30公分之磚牆,牆表面上段為紅磚,下段為石面,室內地坪為四角紅磚。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馬背型式,室內地坪為紅鋼磚。(二)後殿格局為三開間,構造系由兩側山牆及後檐牆為主要承重牆,屋頂由門柱、神拱及壁柱所支撐之九架楹式架構而成,為硬山馬背型式。山牆為30公分厚土灰漿砌磚牆,室內地坪為紅色地磚。
指定理由
楠梓天后宮於清乾隆年間即有正式歷史文獻記載,符合具歷史文化價值,為楠梓坑地區信仰中心及歷史發展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