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志

《楚雄市志》是雲南省楚雄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楚雄市志
  • 作者:雲南省楚雄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201-01610-5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12月
  • 編纂人員:芮增瑞、楊光中、熊次憲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楚雄市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楚雄市志
圖片
楚雄市衛星影像圖
楚雄市政區圖
楚雄州首府鹿城示意圖
楚雄縣古城池圖
金鹿鳴春雕塑
鹿城一瞥
火把節之夜
龍江公園民族和睦門
龍江公園一角
龍江公園水上茶樓
峨碌公園西靈官
峨碌公園威楚雄風
靈秀湖
民國時期鹿城大西門
鹿城一角
民族體育場
三家塘大渡槽
優質烤菸
楚雄捲菸廠
名優捲菸
古道新綢
名特食品
民族花鞋
雲南省定點產品—手扶拖拉機拖斗
優質塑膠製品
呂合明代呂仙橋
龍江大橋
西舍路大橋
程控電話交換機室
楚雄一中攬秀亭
集市貿易
楚雄一中語音教室
楚雄師專
峨碌山電視發射台
東華農村文化站
市人民醫院
蘇自芳表演太極拳
陳曉紅在表演
體操新苗
省第三屆占少年運動會
文廟欞星門
雁 塔
文廟大成殿
紫溪山景區掠影
德運碑
紫溪古茶
“馬櫻花”節
馬櫻花
養花人家
萬家壩銅鼓
銅鼓魂雕塑
羊角編鐘
青銅編鐘
長征紀念碑
陳海《墳場》
民國時期進步刊物
果成畫之一
蔣光權畫《秋高氣爽》
果成畫之二
蔣光澤畫《幽蘭》
梁春達畫《山情》
楊繼林畫《初晴》
郭沫若《宿楚雄》詩手稿
陸光鑫楷書
丁其彥楷書
陸光鑫篆刻
池生春印
不堪持蹭
杞登枓印章
隨意書數行
簪庭 池生春篆刻
任逸浩草書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概 述
大 事
一、清代以前
二、中華民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境 域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地質
第三節 地 貌
第四節 山脈河流
第五節 土壤植被
第二章 氣 候
第一節 日照
第二節 氣 溫
第三節 降水和蒸發
第四節 風、霜、雪
第五節 四季特徵
第六節 物 候
第三章 資 源
第一節 水
第二節 礦 藏
第三節 植 物
第四節 動 物
第四章 災 異
第一節 自然災害
第二節 地震及其他災害
第二篇 建 置
第一章 沿 革
第一節 先秦時期
第二節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節 南詔大理國時期(隋、唐、宋)
第四節 元、明、清及民國時期
第五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
第二章 政 區
第一節 明、清行政區劃
第二節 民國行政區劃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50~1984年)
第四節 農村體制改革後的行政區劃
第三章 區鎮概況
第一節 鹿城鎮
第二節 永安區
第三節 東瓜區
第四節 前進區
第五節 呂合區
第六節 東華區
第七節 子午區
第八節 蒼嶺區
第九節 富民區
第十節 雲龍區
第十一節 三街區
第十二節 樹苴區
第十三節 八角區
第十四節 大過口區
第十五節 中山區
第十六節 中邑舍區
第十七節 新村區
第十八節 西舍路區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第一章 人 口
第一節 人口的發展變化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二章 民族
第一節 彝 族
第二節 回 族
第三節 白族
第四節 苗族
第五節 其他少數民族
第六節 漢族
第三章 民族關係
第一節 歷代王朝的民族政策
第二節 新中國的民族工作
第四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工作進程
第二節 政策規定
第三節 管理實施
第四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區建設
第一節 市政市容
第二節 公共設施
第三節 園林建設
第四節 公共建築
第五節 住宅建設
第二章 鄉鎮建設
第一節 鄉 村
第二節 集 鎮
第三章 建設管理
第一節 規 劃
第二節 土地管理
第三節 房產管理
第四節 建築管理
第四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人為環境的改變
第二節 環境污染
第三節 污染防治
第五篇 農業
第一章 土 地
第一節 耕 地
第二節 農業區劃
第二章 生產關係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互助合作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三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蔬菜、水果、綠肥
第四節 農具、農機
第五節 耕 作
第四章 林 業
第一節 林 種
第二節 植樹造林
第三節 森林保護
第四節 山林權屬
第五節 木材生產
第六節 自然保護區、林場
第五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飼養
第二節 畜禽品種
第三節 飼草、飼料
第四節 疫情防治
第五節 畜禽閹割
第六章 副業、鄉鎮企業
第一節 家庭副業
第二節 集體副業
第三節 鄉鎮企業
第七章 漁 業
第一節 水面養魚
第二節 品 種
第三節 養 殖
第四節 產 量
第五節 漁 政
第八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六篇 水 利
第一章 水利建設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抗旱防洪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水工程
第二節 引水工程
第三節 提水工程
第四節 噴灌工程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管理制度
第七篇 工 業
第一章 體 制
第一節 私營、個體手工業
第二節 集體工業
第三節 國營工業
第二章 行 業
第一節 電 力
第二節 煤 炭
第三節 機 械
第四節 紡織、縫紉
第五節 食 品
第六節 建築材料
第七節 木材、家具
第八節 金屬製品
第九節 化 工
第十節 文化用品
第十一節 礦產采煉
第十二節 其他工業製品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領導體制
第三節 經營管理
第八篇 交通郵電
第一章 交 通
第一節 道 路
第二節 運 輸
第三節 管 理
第二章 郵 電
第一節 郵 政
第二節 電 信
第九篇 商 業
第一章 市 場
第一節 城市市場
第二節 壩區集市
第三節 山區集市
第四節 物資交流會
第二章 網 點
第一節 所有制結構
第二節 行 業
第三章 流 通
第一節 收 購
第二節 銷 售
第三節 運 輸
第四節 儲 存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節 管理機制
第二節 機構設定
第三節 財務管理
第四節 民主管理
第五節 職工教育
第五章 糧 油
第一節 收 購
第二節 銷 售
第三節 儲 存
第十篇 財政金融
第一章 財 政
第一節 體 制
第二節 收 入
第三節 支 出
第四節 管 理
第二章 稅 務
第一節 稅 制
第二節 稅 種
第三節 稅 源
第四節 徵收、管理
第三章 金 融
第一節 貨 幣
第二節 機 構
第三節 管 理
第四節 貸 款
第五節 存 款
第六節 保 險
第七節 債 券
第十一篇 經濟綜合
第一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時期
第二節“大躍進”和三年調整時期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四節 改革開放時期
第二章 經濟效益
第一節 生產效益
第二節 勞動生產率
第三節 投資效益
第四節 社會效益
第三章 經濟結構
第一節 所有制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
第四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城 鎮
第二節 農 村
第五章 經濟管理
第一節 計畫管理
第二節 統計管理
第三節 物價管理
第四節 工商行政管理
第五節 標準計量管理
第六節 審計管理
第十二篇 黨派群團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
第一節 縣黨部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三節 三民主義青年團
附: 中國民主社會黨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黨組織的創建和初期活動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市委及其工作機構
第四節 組織建設
第五節 宣傳教育
第六節 紀律檢查
第七節 統一戰線
第三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全委會議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四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 會
第二節 共產主義青年團
第三節 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 農 會
第五節 工商聯
第十三篇 政 權
第一章 明、清和民國政權
第一節 政 府
第二節 參議會
第二章 人民權力機關
第一節 基層選舉
第二節 代表會
第三節 人大常委會
第四節 提案議案處理
第三章 人民政府
第一節 縣、市級領導機構
第二節 縣、市級工作機構
第三節 基層政權
第四節 幹部隊伍
第五節 檔案工作
第十四篇 政 法
第一章 公 安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治安保衛
第三節 治安管理
第四節 監所、勞改隊
第二章 檢 察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經濟檢察
第四節 法紀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法 院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申訴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調 解
第四節 律 師
第五節 公 證
第十五篇 軍 事
第一章 機構及武裝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地方武裝
第三節 駐楚軍事機關
第四節 駐楚部隊
第二章 兵 役
第一節 徵募制
第二節 志願義務制
第三節 預備役制
第三章 民 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軍事訓練
第三節 民兵活動
第四章 兵事紀略
第一節 主要戰事
第二節 紅軍長征過楚雄
第三節 八哨游擊區的創建
第四節 西護隊起義
第五節 剿 匪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工程建設
第三節 教育與演習
第十六篇 民政 勞動
第一章 民 政
第一節 救災救濟
第二節 農村扶貧
第三節 擁軍優屬
第四節 婚喪管理
第五節 地名工作
第二章 勞 動
第一節 勞動就業
第二節 勞動工資
第三節 勞保福利
第十七篇 教育 科技
第一章 舊 學
第一節 學宮(縣學)
第二節 私 塾
第三節 社學、義學、蒙養學堂
第四節 書 院
第五節 考 棚
第二章 學校教育
第一節 學前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普通中學
第四節 中等專業學校
第五節 師範專科學校
第三章 業餘教育
第一節 民眾教育
第二節 掃除文盲
第三節 職工文化補習
第四節 電視大學、函授大學,自學考試
第四章 教 師
第一節 師資來源
第二節 考核與進修
第三節 待 遇
第五章 教育管理及經費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學 制
第三節 課程與教材
第四節 經 費
第六章 科技機構及人員
第一節 機構、經費
第二節 科研和推廣單位
第三節 科技學術團體
第四節 農村科技網
第五節 科技人員
第七章 科技活動
第一節 民眾性科技活動
第二節 科普活動
第三節 科研、推廣項目
第四節 科技測報
第八章 科研、推廣成效
第一節 農業良種
第二節 農業機械
第三節 節約能源
第四節 農用塑膠薄膜
第五節 其他常規農技
第六節 各行業科技成效
第十八篇 文 化
第一章 文化事業單位
第一節 文化館、站
第二節 圖書館
第三節 博物館
第四節 書店
第五節 電影發行放映單位
第六節 劇團
第七節 影劇院、場
第八節 民間文藝團體
第二章 文學藝術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戲劇、曲藝
第三節 音樂、舞蹈
第四節 美術、書法、攝影
第五節 民間文學
第六節 民間藝術
第三章 文物勝跡
第一節 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其他勝跡
第三節 庫藏文物
第四章 報刊 通訊
第一節 報 紙
第二節 刊 物
第三節 通訊報導
第五章 廣播與電視
第一節 事業建設
第二節 廣播節目
第三節 電 視
第十九篇 衛 生
第一章 疾病防治
第一節 傳染病防治
第二節 地方病防治
第三節 預防接種
第二章 公共衛生
第一節 食品衛生
第二節 飲水衛生
第三節 環境衛生
第四節 學校衛生
第三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新法接生
第二節 婦女病防治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四章 醫 療
第一節 中 醫
第二節 西 醫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
第五章 藥 政
第一節 藥品生產
第二節 藥品經營
第三節 藥政管理
第六章 醫療衛生機構
第一節 醫療機構
第二節 防疫保健機構
第三節 衛生管理機構
第二十篇 體 育
第一章 民眾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老年體育
第四節 民族民間體育
第二章 體育競賽
第一節 市內(鹿城)運動會
第二節 州及州以上運動會參賽成績
第三節 名運動員簡介
第三章 體育管理
第一節 場地設施
第二節 人才培訓
第三節 機構沿革
第二十一篇 社會風俗
第一章 宗 教
第一節 原始宗教遺存
第二節 佛 教
第三節 道 教
第四節 伊斯蘭教
第五節 基督教
第二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教育會
第二節 幫 會
第三節 其他民間組織
第三章 民 俗
第一節 宗 族
第二節 衣食起居
第三節 婚喪喜慶
第四節 節日、廟會
第五節 各種陋習、禁忌
第六節 社會新風
第四章 漢語方言
第一節 方言分區
第二節 語 音
第三節 詞 匯
第四節 常見句式詞組
第五節 諺語俚語歇後語
附一:楚雄迎“西靈聖母”神會
附二:文藝作品中之楚雄鹿城
附三:鹿城話舊
第二十二篇 人 物
一、傳 記
李啟東
楊畏之
讀體
劉聯聲
池生春
李維述
張士進
果成
宋常泰
楊永齡
韋文明
李德芬
楊應華
程杲
崇謙
李炳泰
丁其彥
王建章
李海
李自鳳
李文仕
陸光鑫
賈茂
李崇周
魏涌
徐伯林
李定國
王學成
李瑞庭
吳錫達
杜思禹
李凝
朱懷寬
陳海
王金英
征糧剿匪烈士合傳
丁錫功
夏國珍
沈沅
劉建國
徐從伙
蔣楚明
沈學恕
楊振新
謝良臣
高廷燦
江煥章
高志遠
謝同仁
馬超群
丁楚
二、名 錄
1.楚雄籍紅軍戰士
2.紅軍過楚雄時戰鬥中犧牲的無名烈士
3.抗日戰爭期間楚雄籍陣亡將士英名錄
4.解放戰爭以來楚雄籍革命烈士英名錄
5.民國時期楚雄籍在外地任職部分人員名錄
6.解放後楚雄籍在外地工作部分人員名錄
7.獲省及省以上榮譽稱號者名錄(1962~1989年)
8.楚雄市籍及市內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名錄
附錄
Ⅰ.文物碑銘
Ⅱ.楚雄舊志資料
Ⅲ.資源、藝文
Ⅳ.詩詞楹聯選萃
Ⅴ.編修《楚雄市志》檔案輯存
Ⅵ.編纂始末
Ⅶ.編修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