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連璧 副研究員。1940年12月出生,雲南呈貢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連璧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呈貢
-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畢業於雲南省玉溪農校。現任雲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瑞麗育種站首任站長。39年奮鬥創新,歷盡艱辛與磨難而百折不撓。為國家開創了世界第一個內陸高原甘蔗育種基地;把我國甘蔗育種界幾代人想開發利用雲南野生甘蔗資源的希望變成現實;創立了世界甘蔗育種新體系雲南"YN"體系。創建育種基地:近百年來,國內外傳統的甘蔗育種基地及其雜交親大都屬於低海拔熱帶海洋性氣候生態型。由於受甘蔗開花雜交的自然條件和種質資源利用水平的限制,雜交親本的創新突破非常艱難;世界甘蔗育種事業一直以70~80年前創造的印尼"POJ"和印度"Co"系列親本搞"近親雜交"育種,導致遺傳基礎越來越狹窄。育成品種的含糖分水平雖然越來越高,但其抗性和適應性也越來越弱。因此對我國複雜的內陸亞熱帶蔗區生態環境及其栽培條件越來越難適應;尤其這些年的甘蔗面積80%以上是旱坡地,傳統品種與蔗區乾旱、低溫、瘦瘠條件不相適應的矛盾日趨嚴重。
主要成就
甘蔗單產低、含糖分和出糖率低,已成為蔗糖業高成本低效益大虧損的主要原因。創建雲南內陸高原甘蔗雜交育種基地的目的,就是要利用雲南野生甘蔗資源優良種質所特有的抗性及適應性遺傳優勢,與傳統親本(品種)的產量及糖份遺傳優勢雜交,選育高產、高糖、廣適、多抗性兼優且適合國情的突破性新品種。為此楚連璧早期經17年在全省八個點的選擇研究,發現和套用內陸高原條件下甘蔗雜交的3個特殊規律(難開花親本孕穗的"光周期效應"、低溫條件下甘蔗花粉發育的"溫周期效應"、野生割手密種側枝花穗分期出現的"感光感溫性"),攻克三個國際性難題(重要甘蔗親本難開花、冬季雜交花粉不發育、割手密種遠緣雜交花期不遇)獲得成果,取得農業部和雲南省立項投資;率妻子兒女赴邊疆創業;堅持基建、科研、人才培養同步進行,成功地建成"符合目標,獨具優勢,方便生活,利於發展"的新型內陸高原甘蔗育種基地雲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瑞麗育種站。開發種質資源:10年參與和主持完成了農業部下達的"雲南野生甘蔗資源考察研究"和保育研究,摸清了甘蔗亞族7個屬16個種2個變種在雲南高原的分布狀況;獨立完成了採集材料的生態、性狀與花期類型的分類整理;完成了國家下達的"雲南野生甘蔗資源密級劃分",篩選出一批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材料供利用。創立育種體系:建站12年間,主持雲南省甘蔗育種攻關課題和資源利用的套用基礎研究課題。以利用雲南野生甘蔗資源為中心,對傳統的育種理論、技術、親本全面創新。提出"異質複合分離理論"假說;形成雜交、回交、自交綜合利用的"三交技術"模式;創造了一批含雲南野生割手密種、斑茅種、滇蔗茅種血緣的新種質,育成一批高產、高糖、多抗性兼優的新品系;正式提出創立雲南"YN "甘蔗育種體系。這是繼印尼20年代創立"POJ"體系,印度創立"Co"體系之後的世界第三個新體系,可以預見"YN"體系將對21 世紀我國和世界甘蔗育種事業產生重大影響。代表作《論雲南高原甘蔗有性雜交的特殊及其利用》、《雲南高原瑞麗內陸型甘蔗有性雜交研究》、《套用異質複合分離理論獲雲南割手密F1高糖性狀超親優質新種質》。成果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