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位於中國湖北省宜城市東南7.5公里,是春秋時期楚國都城,距今已2000餘年;城址平面為矩形,方向20°。楚皇城由外城和內城組成。外城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底寬24-30米,高2-4米。面積2.2平方公里。南北長1840米、東西寬1720米,周長6420米,總面積2.2平方公里。城址四周至今仍保存有封閉的土築城垣。城牆東南有烽火台遺址。外城城垣共有6座城門,其中東城垣北段的城門是古河道的出口。內城,又稱"殿城",位於外城內東北隅,面積約0.38平方公里。城內中偏東北有內城遺址,面積0.38平方公里。在此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漢朝文物。

楚皇城城址,2001年被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皇城城址
  • 外文名:Chu Imperial City
  • 所在地區:位於中國湖北省宜城市
  • 時代:五代時期
  • 地理位置:宜城市東南7.5公里
  • 級別批次: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文物價值,遺址結構,空間布局,文物保護,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楚皇城,原稱楚故城,五代時期因避後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誠的諱,改“城”為“牆”,名曰楚故牆。明清時期,“故牆”又因日久語音訛變成為“故襄城”。今稱楚皇城,當是采自本地人俗稱“皇城”而加“楚”字。兩千多年來,楚皇城雖然歷經風雨兵火的剝蝕,但從那時至今還屹立在原野上的土築城牆和紫禁城等遺蹟,仍可窺見其當年的恢宏氣勢。聞名古今的秦將白起引水灌楚都的百里長渠,像一條碧綠的綢帶,自西北鋪來,從城址的西牆外飄過。
楚皇城城址,城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周現存高大巍峨的土築城牆,城牆四周有城門,東南轉角顯著突起,是烽火台。而今登臨其上,瞭望全城,透過紫禁城、跑馬堤、散金坡、白龍池、金銀冢等地遺址,仍可想見到當年楚都城的那種殿閣嵯峨、市井交錯的華麗景象。

文物價值

楚皇城是先秦時期楚國的故城。它位於湖北襄樊的宜城市區南約8公里處的鄭集鎮皇城村境內,東距漢水6公里,西距207國道(原為襄沙公路)4公里。
城址內的地下遺物也十分豐富,近年來出土的有西周晚期的銅方壺,東周時期的大型銅車、嵌玉片的鱉形帶鉤,還有銅鼎、蟻鼻錢、金幣“郢愛”以及陶鬲、陶鼎等。這些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既向今人展示出了古代楚民的聰明智慧,同時又研究楚國歷史與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皇城城址

遺址結構

楚皇城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周長6420米,其中西城牆長1840米,南城牆長1500米,北城牆長1080米,東城牆最長,為2000米。城牆系用土築,經夯實而成。至今仍高出地面2米不等。城牆四周現存缺口6處,有4處被當地人稱之為城門,即東門、大小南門和北門。其餘2處位於東城牆上,1處位於東城牆的南端。
據地方志記載,此為秦將白起用攻城時所沖潰。另1處位於東城牆的北段,被當地民眾稱之為“運糧河口”,即“漕運河口”。今觀其地形,城外不遠處是老河沿(即漢水故道的河邊),由此進城後,沿紫禁城東、南、西三邊有一寬約近百米的凹地,此當為內城河,亦可用著漕運。因而,言此缺口為運糧河口似有一定的依據。

空間布局

楚皇城採用大小城套築,大城為廓,小城為城。小城位於大城的東北隅,面積有38萬平方米,其地形高出大城3米左右,被當地民眾稱之為“紫禁城”,即“宮城”。傳說是楚王的宮殿所在地;烽火台,又名觀樓子,在南城牆與東城牆的交接處,地勢高於東牆地南牆,傳說是望台;金銀冢,在城內南部,距南城牆約200米,地表封土高達6.5米;曬金坡(又名散金坡),在城內南部偏東的一個高坡上,傳說是楚王曬金的地方;白龍池在城內的西南角,地勢低於四周,為一窪地。
楚皇城城址展示館總投資228萬元,占地面積5.2畝,其中展廳面積242平方米。展示館由城址展示廳和城牆展示館組成。城址展示廳主要展示楚都變遷、興衰大事及楚國人物。
城牆展示館主要展示城牆遺址、城牆復原模型和楚皇城復原模型。城址展示館建成開放後,將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安排文物展示順序,使遊客在遊覽參觀時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楚國發展的歷史脈絡,真實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
楚皇城城址為湖北省現已發現的東周時期的第二大古城遺址。

文物保護

楚皇城城址,2001年被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4日,楚皇城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獲國家文物局立項。之後,楚皇城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在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由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物遺產保護的通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有關規定開展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062縣道南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