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滅蕭,春秋時期楚與周邊方國的一次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楚滅蕭
- 發生時期:春秋時期
楚滅蕭,春秋時期楚與周邊方國的一次戰役。
春秋時期楚與周邊方國的一次戰役楚滅蕭,春秋時期楚與周邊方國的一次戰役。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軍攻宋附庸國蕭(今安徽蕭縣),宋遣蔡軍救之。楚將熊相宜僚及公子內為蕭所殺,使楚再攻蕭,蕭軍敗,宋、蔡軍退,蕭亡。...
《通志·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說。由於宋微子是殷商後裔,而蕭國是由微子之孫大心...
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復國未得,遂以國為氏,稱蕭姓。 [4-5] 外姓改入 宋朝有一將軍名鐘達,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裡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宋元時期,在中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
蕭邑,古地名,位於今安徽蕭縣一帶 蕭邑古地名,位於今安徽蕭縣一帶,據記載周代宋國微子啟後裔大心(諱叔,字正義)誅南宮長萬有功,被分封於蕭,並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復國未得...
則更詳盡地指出:“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官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風俗通》的記述也差不多:“宋樂叔以討南官長萬有功,受封於蕭,列...
蕭(拼音:xiā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文字,文獻記錄最早見於《詩經》。“蕭”本義指艾蒿類植物,現代的常用義為淒清、冷落。“蕭”也用作姓氏。文字源流 形聲字。“蕭”是一個以“艸(草)”為...
春秋爭霸,楚子滅蕭 《經》“楚子滅蕭'':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國滅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巫臣曾率軍跟隨征戰,立下戰功。由巫臣導致吳楚戰略局勢的變化,卻是緣起於楚莊王十七年(前598年)的那次楚伐陳戰爭……楚莊王十七年(前598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
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姓。大心也就被後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對於說法一,有這樣生動地描述: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