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
洪武三十年正月初三日(
1397年1月31日),楚王妃王氏去世,享年35歲。
明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1424年3月22日),楚王朱楨去世,享年61歲,諡號“昭”。
1988年,為配合龍泉山旅遊開發,武漢市博物館對楚昭王墓進行了考古鑽探。
1990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楚昭王墓進行了復探。
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漢市博物館和武昌縣博物館參加,對楚昭王墓進行了發掘。
遺址特點
墓園建築
龍泉山上建有9座明代楚王墓園,明代楚系藩王共八代九傳,除末代楚王是否入葬該墓園需要考證外,其餘的8位楚王及其王妃、夫人均葬在這裡的各自墓園。其中的昭園是楚昭王的墓園,是龍泉山明楚王墓群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坐落在龍泉山天馬峰下,坐北朝南,方向147°,北高南低,依山就勢修築而成。
楚昭王墓有內外兩重長方形
城垣,平面呈“回”字形,外城垣南北長355米、東西寬335米,垣體是石基磚牆,現存最高3.3米,厚0.9米。內垣位於園內中部,平面呈橫長方形,平地起築,只殘存磚砌基址,園內地下設有排水暗溝,主要的
寢廟建築群便置於內垣中,均只殘存基址。
楚昭王墓園布局規整,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有三道門,其中第一道門是園門,是墓園的正門,為並列的三券洞式門,園門前後分設外、內神道,沿內神道北進,過三孔式金水橋,便進入第二道門—殿門,此為內垣正門。正對殿門的是
享殿,享殿的東西兩側各設一配殿,其中東配殿前有一座
神帛爐。享殿北面是第三道門—
欞星門,出欞星門便進入地宮區,依次為石
拜台、昭王
地宮。此外,在園門左右兩側各設一個角門,殿門兩側各有一個掖門。園門外東側設一座龜碑亭,亭之東南有一處荷花池。
楚昭王墓位於園內中軸線北端的地宮區,在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丘上,依山而建。其西側40餘米處為昭王元妃王氏墓。昭園外的東西兩側共有五座明墓,西側2座已發掘,其中一座,是楚昭王第五位夫人程氏墓。
墓葬形制
楚昭王墓葬為長方形土壙磚室墓,全長27.1米。墓上有封土堆,在表土層下,略呈圓錐體,底徑約24米、高4—8米。長方形斜坡墓道,坡度6°,平長11.1米、口寬5.9米、底寬4.9米、深2—2.8米,墓道內有大量積石。墓壙為長方形,南北長16米、東西寬9.6—9.8米、深3.8米。坑口距現地表深1.8—4米。在墓室東南角,有一條西北至東南走向的排水溝,東南延至山坡下的自然沖溝。
楚昭王墓室為單室,券頂,南北長13.84米、東西寬5.78米,高4.78米。南壁並列有3個長方形石質墓門,均由門楣、立頰、門檻組成。主室長方形,前設石供桌,桌前豎立石質的《大明楚王壙志》,桌後有一石棺床。棺槨漆木質,置於石棺床上,已朽。棺床上及其周圍散布著大量的棺槨的朽木、漆皮、鐵釘等。葬具系一槨一棺,南北向置於棺床上。墓主位於棺床東側,骨架已朽。仰身直肢,頭朝北。
文物遺存
楚昭王墓隨葬品共318件,有鉛錫、銅、鐵、漆木、瓷器以及冠帶佩飾、冊寶牌旌、絲綢果品等。其中鉛錫器72件、銅器64件、鐵器129件、瓷器2件、冠帶和配飾7件/套、冊、寶、志、牌、旌、匣共11件。
鎏金銅封冊1件,出土時用綢布包裹,置於木冊盒內的底層。長方形,由大小相等的兩版對合,再灌錫液封固而成。兩版的正面呈淺
赭紅色,鑄有
陰文楷書,反面染金。每版的長邊各斜穿4個小孔、合版後,形成8對相對應的孔、卻不見穿綴物。合版長24.7厘米,寬10.3厘米,厚1厘米,孔徑0.2厘米。封冊兩版正面均有2周陰刻方框,框線內陰刻楷書封文,直行右起,兩版連讀,計190字。
鎏金銅謚冊1件,出土時用綢布包裹,置於木冊盒內,疊壓在封冊包裹之上。其形制、大小與鎏金封冊相同。與封冊不同的是,該謚冊的兩版正面顏色偏黃,諡文字型較大,計130字。
木謚寶1件,出土時用綢布包裹,置於木盒的內盒裡。謚寶為木胎,器表塗金。扁正方體,龜紐。印面陽刻篆文“楚昭王寶”四字。通高4厘米、印邊長10.2厘米、厚2.5厘米。
石質墓誌1方,置於石供桌前。石質,由座與榫接而成。通高100厘米、碑寬51.5厘米、厚10.3厘米。座為盝頂長方體,素麵,碑為圓角長方形,扁體。正面的周邊陰刻龍紋和雲紋,塗朱。上首中間陽刻塗朱篆書“大明楚王壙志”,以下為陰刻塗朱楷書,直行右起,計307字。
研究價值
楚昭王墓中的隨葬品鎏金銅封冊、靈牌、銅半鏡、金鑲木腰帶、木旌頂等,在其他藩王墓中均不見出現,這為中國研究明代的藩王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資料。
保護措施
2001年06月25日,包含楚昭王墓在內的
明楚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楚昭王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龍泉山。
交通信息
乘坐武漢909路公車至僑興街光谷中華科技園站下車,步行2公里到達明楚王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