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青銅器

楚國青銅器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幅員遼闊、國力強盛的南方大國,其青銅器因具有獨特的形制而自成一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國青銅器
  • 階段:3個階段
  • 第一階段:西周晚春秋早、中期
  • 第二階段: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 第三階段:戰國中、晚期
  • 所受影響:中原地區
發展,影響,

發展

楚國青銅器的發展大抵可分為 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階段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第三階段為戰國中、晚期。第一階段的楚國青銅器深受中原地區影響,形制上與中原器相似或相同,如楚公蒙鐘等。春秋早期器物如湖北當陽趙家湖 8號墓所出的 1鼎 1簋,形制上雖有自己的特點,但與中原地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同類器相似。春秋中期器如趙家湖 4號墓、金家山 9號墓、鄭家窪子23號墓等所出的銅器,與同時期的鄭國銅器極為相似,尤其是帶蓋的三足圓簋,形態幾乎完全一致。第二階段,楚國青銅器已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時重要的楚墓如春秋晚期的河南淅川下寺 1、2號墓,戰國早期的固始侯古堆1號墓和白獅子山1號墓、長沙瀏城橋 1號墓等,所出器物都極富特徵,眾多的圓腹鼎,足細高而外撇,至戰國初期時腹更深、蹄足也更長而外撇,是中原所罕見而楚國所特有的;此外如爬獸鼎、罐形鼎、尊缶、盥缶等,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紋飾則多繁縟的浮雕狀花紋和立雕狀的附加裝飾 (早於中原地區),已顯示出楚器的特色。屬於楚文化範圍內的戰國早期隨縣擂鼓墩 1號墓所出保存完好的65件編鐘、繁複剔透的盤尊等器物極為精美,達到了這一時期青銅器製作的頂峰。第三階段戰國中期的楚國大墓,如湖北江陵藤店 1號墓、望山1號墓和沙冢1號墓,湖南湘鄉牛形山1、2號墓,河南信陽長台關大墓等,所出青銅器多為素麵,時代屬戰國晚期。墓主可能是楚幽王的。安徽壽縣李三孤堆大墓所出器物卻又有繁複美觀的紋飾,可能與該墓屬王陵有關。江蘇無錫前洲出土的幾件同時期的器物器形則比較簡單,而且是全素麵的。

影響

曾即隨,是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在漢水以北、以東地區的諸姬姓小國之一,其從西周早期建國,到戰國中後期滅於楚,有著近700年的歷史。曾國的發展史,基本上是與楚國的關係史,在其早期階段,一度頗為強盛,“漢東之國隨為大”,並且因保持著宗周的文化傳統,相比湖北境內的其他諸侯國如楚國而言,文化也早較為發達的,江漢地區出土有大量的西周時期的曾國青銅器即為明證。曾器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儘管是對中原周文化的亦步亦趨,但是高出一籌的青銅鑄技術,對楚國早期青銅文化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也許正是因為受到曾國青銅文化的影響,楚國在西周晚期開始鑄造青銅器,並以樂器為主要鑄對象。現在所知的西周晚期楚器,除趙家湖楚墓出土的鼎、簋外,如傳世的楚公逆鎛、楚公愛鐘等都為樂器。在山西侯馬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有編鐘一套8件,據鐘銘為楚公逆鐘,同樣為樂器。這或許可以說明鐘在當時的楚國有著崇高的地位,也同樣可以說明楚國的青銅鑄造儘管是剛剛起步,但已不容小覷。
春秋早期的楚器出土不多,如河南南陽西關楚墓出土有禮器鼎3、簋2、壺2;湖北枝江百里洲楚墓出土有禮器鼎3、簋2、壺2、盤1、匜1,儘管數量不多,但發出的信息卻十分完整,但以簠易簋,以有別於中原的禮器組合形式,開始體現楚國的文化方針和楚人的文化素養。楚人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他們的準則主要不是模仿,而是創造。他們所追求的,是根據自己的傳統,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表現自己的風格和氣派。於是,至春秋中晚期,楚國青銅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主要體現在器物的形制、紋飾、銘文及其組全形式諸方面。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數批春秋中晚期的青銅器群,明顯地反映出楚器風格的成熟,從此擺脫了傳統的周式青銅器的束縛和影響,並開始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轉而影響其他文化銅器。下寺楚墓可分為大型墓、中型墓兩種,大型墓為1、2號墓,2號墓墓主為今尹,1號墓葬主為令尹夫人,是僅次於楚國國君的高級貴族。2號墓出土銅器548件,為春秋時期楚國貴族墓出土銅器數量最多、最重要的一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