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
街道辦事處始建於1953年10月。原名常熟區人民政府第九辦事處。東起小木橋路,西至謹記路(今宛平南路),南抵龍華路(今中山南二路),北到斜徐路(今肇嘉浜路)。辦事處設在市政府路(今平江路)244弄3號,設14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4520戶,2.52萬人。以後境域曾有變遷,至1955年4月始成今界。1980年3月,定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楓林路街道辦事處。20世紀初轄區內較為荒僻。溝浜、農舍、墳丘散布全境,有大、小徐家宅和唐家宅、西毛家宅、沈家裡等10餘個居民點。北部肇嘉浜通民船可直達黃浦江。民國初,北洋政府的滬海道尹公署和江蘇特派交涉使公署設在交通路(今平江路)上。民國16年(1927年)3月,國民政府在兩公署內設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駐滬特務處、駐滬特別軍法處和警備司令部。蔣介石在此策劃部署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早期領導人羅亦農、陳延年、趙世炎、陳喬年等革命志士數百人,在楓林橋畔慘遭殺害。同年7月,在原滬海道尹公署內成立了上海特別市政府,至民國22年底遷址江灣。6年間,楓林橋一帶一度成了國民黨在上海的政治中心。民國25年,上海醫學院(現上海醫科大學)及中山醫院在境內建成。境內工廠、商店甚少,僅有泰康食品廠、天星糖果餅乾製造廠、天一機織印染三廠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鄰近各省難民來滬謀生,在肇嘉浜沿岸搭建棚屋定居,形成新的棚戶點。境內道路除楓林路、平江路、醫學院路較為平整外,大都狹窄泥濘,交通不便。
社區管理
市容管理進一步長效化。以創建市容環境綜合管理示範街道為契機,完善城區管理常態長效機制,落實“三定”管理制度,對區域內17條道路和醫院、菜場等重點區域進行全覆蓋、長效化管理。加大“頑症”治理力度,推進市政公共道路上的攤亭棚整治,聘用社會管理服務企業對市容環境及非機動車停放進行管理。加強聯合執法力度,全年累計進行各類執法整治100餘次,出動各類人員2000多人次,銷毀不潔食品500餘公斤。進一步發揮視頻管理信息平台的監控作用,不斷提高城區管理能級。
小區環境進一步美化。成立居民區環境衛生管理“三核”(核定、核對、核查)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加強公房和售後房環境衛生管理。進一步加大對居民小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完成張東、振興和東四等居民區綠化改造,對天一、二新村舊房成套改造後進行綠地補種。定期組織城管、市容、房管和物業公司等部門到居民區現場辦公,一攬子解決市政管理難題,不斷最佳化居民區環境。
物業管理進一步規範。組織機關幹部、業委會成員和居委幹部開展《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培訓,並加強與區房管局、房管辦的對接。參與吉象小區物業托底試點工作,指導東四等矛盾突出小區的業委會換屆選舉,妥善協調解決物業管理中的矛盾問題,提高物業管理水平。
民生保障
全面落實民生項目。認真完成東安一二村積水點改造工程、西木小區老式公房39個樓道安裝老人扶手等8項民生實事項目。積極推進東安一村17幢房屋的成套率改造項目和斜土路2185號舊住房置換工作。完成天鑰新村第三期6幢樓和零陵路289弄3幢樓的2.7萬平方米成套改造工程,使505戶家庭受益,累計完成成套率改造8.3萬平方米,占全區完成總量的62%。積極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加強對區域內建築工地的檢查,確保各類工程項目文明、規範、安全。
加大幫困救助力度。進一步增加幫困資金投入,規範幫困救助流程,落實對特殊困難和邊緣困難人員家庭救助。2011年街道幫困資金共支出482.76萬元,幫困16083人次。做好促進就業工作,舉行“百企千崗進社區”招聘會,每月舉辦一次專場招聘會,為社區就業困難人員創造和推薦崗位。全年登記失業人數控制在2190人以內,已推薦崗位數1420個,成功錄用205人。做好經濟適用房工作,2011年第一批經濟適用房正式受理243戶,參加搖號214戶,選房成功202戶。第二批經濟適用房已受理申請141戶,初審通過127戶。
加強為老助殘服務。規範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和助餐點的建設與運作,新建西木北助餐點,全年累計提供午餐40965客。開展獨居、高齡、困難老年人的結對關愛工作,完善街道第二敬老院委託社會化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為老服務。全年發放助浴券990張,新安裝“安康通”10個,為255名困難老年人安裝家庭無障礙設施,為790名社區老人投保銀髮無憂保險,完成3007名65歲以上老年人兩年一次的免費體檢。積極開展助殘工作,對社區1853人次殘疾人進行幫困,幫困金額為112.26萬元,簽約送康復上門服務319名。陽光工場引進檔案整理裝訂業務,進一步拓寬殘疾人就業途徑。建成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以“為民、便民、利民”為宗旨,整合利用社區資源,9月開始正式向居民提供服務。
平安建設
全力確保社區公共安全。加強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積極開展對區域內94幢高層住宅的樓道清理整治。與1100家社區單位簽訂了《消防安全保證書》;向3萬多戶居民發放消防宣傳圖片,宣傳逃生自救、防火、滅火常識,並開展居民區消防安全疏散演練;排摸統計轄區內老式磚木結構住宅樓,總計2473戶,購置4723具滅火器,462隻滅火器箱,發放至火災重點防控部位每戶居民家庭。排摸統計60歲以上行動不便或精神障礙抽菸老人108人,落實志願者結對等措施。同時建立居委、駐區單位消防檔案。
不斷推進社區平安穩定。發揮社區綜治中心平台作用,整合各部門資源,合力完成世游賽各項服務保障任務。加強“實有人口、實有房屋”管理,提高信息採集準確率。加強轄區醫院及周邊的治安管理,對醫院周邊的衛生、治安、交通等環境進行定期聯合整治,依法打擊“醫托”、“號販子”和散發、張貼虛假醫藥印刷品廣告等違法行為;加強對技防探頭的維護和管理,發動平安志願者充實群防群治力量,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逐步形成專群結合、多層聯動、快速反應的治安防範立體網路,確保楓林一方平安。
文明創建
以徐匯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契機,紮實推進上海市新一輪文明社區創建工作。對《2011版上海市文明社區測評指標體系》進行責任分解,每月開展居民區文明指數測評自查工作,健全市民巡訪機制,夯實創建基礎。新創建區級文明小區2個:振興小區、東航小區,市級文明小區1個:臨江豪園小區,目前,街道共有市級文明小區16個、區級文明小區23個。推進節水型小區創建,徐匯苑被評為上海市節水型示範小區,陽光巴黎被評為上海市節水型小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點關注特殊家庭、外來人口家庭等未成年人,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強社區“三中心”建設,提高視窗服務質量,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全年接待居民民眾108257人次,業務受理數為92523件,業務辦結率為100%。
社會事業
依託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學校、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等社區公共文化陣地,注重群文團隊建設,開展“暢享楓韻”居民區大文化展示、“楓林之春”茶文化節等系列活動。打造上海剪紙特色品牌,舉辦“楓林韻”上海剪紙大賽及剪紙工作推進會,提升社區文化品位。社區體育對接徐匯區第六屆運動會,承辦龍舟、游泳、彩巾操等賽事。完善市民體質監測站功能,做好測試數據的體醫結合分析評估。社區教育整合有效資源,加強轄區內校際之間的互動、聯動,做好社區學校及下屬居委教學點的日常教學工作。開展“重溫紅色經典,共享快樂暑期”專題活動,推進學校周邊綜合治理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社區科普以科普示範園區、健康教育互動講壇等科普創新項目為平台,舉辦“創意點亮生活,科技引領未來”等系列活動。積極發揮人口計生“楓林心苑”和0-3歲科學育兒等載體作用,提升社區科、教、文、衛、體工作水平。
社區經濟
主動服務企業,提高服務質量。送服務到企業,協助轄區內企業做好工商年檢工作,組建小企業私營協會,對零稅收企業重點走訪並提供改善方案。送關愛到企業,利用楓林地區豐富醫療資源,攜手中山醫院與區牙防所積極開展“送健康,享生活”活動,為納稅大戶企業提供免費健康體檢。經常對企業開展走訪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切實做好安商助商等工作。
加強政策宣傳,提高樓宇企業屬地率。以人大換屆選舉工作為契機,加強與轄區重點企業的溝通聯繫,積極挖掘企業資源。聯合稅務、工商部門對區域內重點商務樓宇進行排摸,對註冊在外區的企業做好遷入工作,對新入戶企業加強政策宣傳,提高樓宇企業屬地率。
拓寬稅源渠道,最佳化稅收結構。全年完成稅收4.9億元,同比增長26.2%,科技類、服務類企業稅收貢獻率較高,稅收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不斷充實協稅、護稅隊伍,努力提高協稅護稅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執法水平,做好小稅徵收工作。
創先爭優
根據駐區單位黨組織、“兩新”黨組織、居民區黨組織不同的特點,分類指導,深化“創先爭優”活動。發揮區域化黨建工作平台優勢,引導駐區單位黨員創先爭優,服務社區、融入社區;“兩新”黨組織開展“亮身份、樹形象、做奉獻、促發展”等主題實踐活動;居民區黨組織圍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通過推進“雙亮”工程、創設“黨員服務區”、“黨員先鋒崗”、開展黨員志願者活動等,組織黨員民眾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社區(街道)黨工委被評為2006年—2010年度市先進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