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村(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高嶺鄉楓林村)

楓林村(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高嶺鄉楓林村)

楓林村隸屬於宿松縣高嶺鄉,地處太湖、宿松、望江三縣交界處,東與太湖縣大石鄉、望江縣長嶺鎮隔湖相望,西與程嶺鄉沙帽村一水相連,南臨泊湖,北與汪沖村接壤,距離縣道五桃線3.5公里左右。三面環水,一線通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楓林村
  • 別名:楓林咀
  • 所屬地區: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高嶺鄉
  • 電話區號:0556
  • 郵政編碼:246522
  • 面積:6.5平方千米
  • 人口:3100
  • 車牌代碼:皖H
  • 黨總支書記:葉邦安
  • 地理位置:高嶺鄉東北部
村情介紹,歷史沿革,烈士英模,人才教育,鄉風民俗,還年,出天方,劃龍船,舞龍燈,

村情介紹

楓林村呈長蛇型,南為蛇咀頭直伸泊湖,北為蛇尾接汪沖村,東西南三面被碧波萬頃的泊湖環繞,濕地面積3000餘畝,圩堤眾多。春來蘆篙滿地;夏日荷花盛開,菱藕飄香;金秋蟹黃魚肥;冬天百鳥聚集。天鵝、大雁、黑鸛等大批鳥類在此越冬,是國家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境內盛產各類魚蝦、鱉、中華絨毛蟹等水產食品,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有宿松革命遺址--鳥落灣人民解放軍二野第四兵團第十五軍第130團渡江作戰練兵場遺址,還有雕刻精美的南海觀音雕像和山門矗立在蛇咀頭。
楓林村地處高嶺鄉東北角,距鄉政府所在地6.4公里,三面環水,全村國土面積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900畝,山場面積1500畝,可養水面3000畝,盛產中華絨毛蟹、龍蝦等特種水產品,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歷史沿革

楓林村解放前舊稱楓林保。全村共有24姓,分別是:徐、石、沈、趙、陳、王、吳、胡、周、汪、呂、楊、余、蔡、宋、葉、方、唐、劉 、朱、許、江、黃、熊。主要以汪姓、沈姓、劉姓人口居多。祖先大部分由江西瓦宵壩遷至該地。楓林村在解放後原為義興、五興、長興三個村。1951 年進行土地改革, 1953年開始在國家號召下逐步完成了農業合作化, 1959年建立了人民公社,義興、五興、長興三村合併為高峰大隊,隸屬高嶺人民公社。1984年高嶺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高嶺鄉人民政府,高峰大隊改為楓林村民委員會。

烈士英模

楓林有著光榮的歷史,在渡江戰役發起前,人民解放軍二野第四兵團第十五軍第130團等部隊駐紮在楓林,在汪屋鳥落灣開展渡江訓練。楓林民眾積極回響地方黨組織和政府號召,積極為解放軍戰士安排住宿、準備乾糧,並踴躍報名參加渡江船工,成為渡江支前先進村。全村共150餘人參加渡江船工,其中革命烈士沈營樓、周克家犧牲,另有十餘人光榮負傷。
此外在抗美援朝和炮擊金門戰鬥中,楓林熱血青年宋陳保、宋金黃榮立戰功。

人才教育

楓林村民眾歷來重視教育。改革開放之初,不少地方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大批青少年輟學經商。而楓林村一慣奉行“富不丟豬、窮不丟書”,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堅持讓孩子上學。歷年來,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鞏固率都是100%,大學錄取率超過周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村”。一批優秀學子先後考上中科大、上海交大、人大、中山大學等名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南京師範大學博導、教授汪少華,安慶師範大學教授徐汪華等專家學者更是楓林莘莘學子的傑出代表。建國以來,楓林籍副科以上幹部有數十人,目前全國各地工作在行政、工商、稅務、教育、公安、衛生一線的線楓林人達200餘人。這是楓林村在籍人口人口近年來一直無增反減的主要原因,他們是家鄉的驕傲和自豪!

鄉風民俗

還年

還(huán)年也就是祭祀天、地、祖宗。多為臘月三十下午, 也有臘月28和臘月三十上午、中午還年的。傳說古時地主家和家境殷實的人家都是臘月28還年,因為家裡的傭人、僱工在東家的家裡還年後,要結清報酬回家還年。還年時,各家各戶提著豬頭(也可以用大塊臘肉代替),雄雞(禁用母雞),鯉魚到祖宗祠堂里,整齊的擺在供桌上。點上供香, 燒起紙錢。放幾卷大鞭炮或煙花。然後自覺排好隊,向天、地、祖宗四方跪拜。並且由家族裡懂點道術或長輩禱告。告分為陽告,陰告和聖告。一般是祈求年成豐收,外出打工順利和家族裡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等。

出天方

一般正月初一早上,先到祖宗祠堂祭祖後,各家各戶回家備上一大盤果品和糕點之類的東西到祠堂擺放在供桌上。就等輩分最長者發話:“小孩、大人可以吃東西了。”這時,小孩們最高興,哈哈,蘋果和桔子,花生和糖果夠他們吃個十天半個月。大人們一年各自奔忙,難得聚在一起,主要是交流發財政富經驗,傾聽老人們的教誨。充分體現了尊老愛幼,大家其樂融融,·大人們拿著空盤迴家。出天方儀式結束。現在該儀式已經簡化了很多,大部分人已經將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稱作出天方的儀式。

劃龍船

楓林村緊鄰泊湖,一直有五月端午划龍舟的傳統。大的屋場能自己組隊,小的屋場兩三個聯合。龍舟從平時大夥打魚撈蝦的漁船中,選取較細長、適合做龍舟的。端午當日,各屋安排人員在湖邊放一些桌椅,準備好茶水,新鮮的小麥粑。旁邊豎立一根竹竿,上面綁著一些長短寬闊不一的紅布條。龍舟每到一個屋場湖邊,就開展一場友誼賽。拿到頭名的,就會獲得最長最寬的紅布條(頭彩),每拿到一個頭彩,船上的隊員都感到非常的榮耀,也會贏得圍觀民眾的歡呼和敬佩。由於現在青壯年多外出務工,民眾再自發組織劃龍船較困難,但高嶺鄉參加區域文化活動中比較正規的龍舟賽,基本上是以楓林人為班底。

舞龍燈

楓林有正月舞龍燈的習俗。條件簡陋的俗稱“草把龍”,幾個毛頭小伙子,用草把或者紗布紮成龍。手持龍珠者上前,到各家各戶正堂,高聲喝彩,舉龍體的幾個人則大聲叫好。主人家則會在上門時放短鞭炮迎接,離開時送上多少不限的錢物給“摸貓”的人(舞龍隊專門負責收報酬的人)。此活動頗能烘托節日喜慶祥和的氣氛。正規舞龍要講究得多,一般是晚上上門,每到一個組都會提前發帖子,來時敲鑼打鼓,並且有人手持宮燈帶路。該組也會隆重放長鞭炮迎接,先到該組祖宗祠堂里轉一圈,送上吉祥的喝彩,還要在門前空地上拿出看家本領舞上一回,周圍的民眾不斷把短鞭炮往舞龍隊伍里丟,氣氛非常熱烈。舞完後。再到有意願的民眾家中喝彩舞龍,主人也會長短鞭炮相迎。並且還會送上一份較為豐厚的紅包,皆大歡喜。近年來,楓林舞龍隊在鄉文化站指導下,不光給本村民眾帶來歡樂,還多次到高嶺集鎮舞龍和代表高嶺鄉參加東鄉泊湖文化域文體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