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舫

楊鴻舫(1891—1958),名德榮,字鴻舫,以字行,浙江崇德(今桐鄉市崇福鎮)人。楊氏是崇德舊時大戶,祖上曾做過江西道台和游擊將軍,家學歷來文武俱重。楊鴻舫自幼聰穎好學,十八歲時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轉入浙江新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鴻舫
  • 出生地:浙江崇德(今桐鄉市崇福鎮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58
個人經歷,子女,

個人經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浙江新軍回響武昌起義。楊鴻舫參加了攻打杭州、光復浙江的戰役。民國初年,進入了在夏超主持的浙江警界,先後在杭州和三墩鎮的警署任職。
北伐戰爭爆發後,具有北洋軍方身份的楊鴻舫在官場遭冷落,回到崇德老家興辦教育,創建了“崇德 商業學校”,被當地鄉親尊為:“鴻舫先生”。民國17年(1928)之際,江、浙各縣紛紛成立蠶業指導所、蠶桑試驗場,推廣良種,楊鴻舫在崇德北大街下岸開辦“楊鴻舫蠶種公司”,試圖通過實業救國,振興民族經濟,可惜舉步維艱。
1930年代初,楊鴻舫舉家遷居省城,在杭州上後市街42號創辦一家民間小報館。不久,以“涉共嫌疑”被捕,關入浙江陸軍監獄。雖經保定軍校的同學周旋,楊鴻舫得以保釋,但報館早已被查封,不能繼續開辦了。後移居杭州東街路(今建國中路)的一棟名為“震恆小築”的西式洋房中,開始著手於一些古董生意。
1937年冬,杭州淪陷,楊宅被“牛島部隊”占為兵營,舉家流落街頭。稍後,楊鴻舫的一些舊識已出面組織了維持會,鑒於當時杭城秩序混亂,急於重建警察隊伍。他們找到了出身軍警的楊鴻舫,要他出來培訓警員,重建杭城的警察組織。楊鴻舫以國破家亡,予以拒絕。他們又多次勸說,軟硬兼施,說“目前社會動盪、國民受難,是男兒應出來救民於水火,並非給日本人做事,而是服務國人。”楊鴻舫考慮再三,在日本人不插手的前提下,答應只培訓一期警員。
於是在中山中路的興業銀行內和孝子坊巷籌辦警察訓練所,招募在杭的舊警員,開始恢復訓練。一個月後,日本人來訓練所視察,逐漸開始插手其中的事務,楊鴻舫一氣之下,辭職出走。日本人知後趕來追討楊的下落,將其八十多歲的老父逐出家門,結果楊父驚嚇致死。
好在楊鴻舫擔任過警官,杭州一帶結交甚廣,且急公好義。此時城隍山的道士、靈隱諸寺的和尚知其無家可歸,邀他全家上山藏匿。當年日本兵欲占“震恆小築”為兵營時,楊鴻舫不從,被日本軍人用刀背重砸頭頂,後來逐漸頭痛眼花,醫生症斷是腦神經受損。後來視力日漸模糊,楊鴻舫無法謀生養家,,每日在家教授小兒讀書。且楊宅被占後,家藏的大量古董蕩然無存,加上流亡在外的長子死於戰亂中,楊鴻舫悲憤至極,雙目失明,幾成癲狂。
項致莊擔任汪偽浙江省長時,尋訪保定軍校的同學,手下將的楊鴻舫帶至項處,項致莊見其形同廢人,只好做罷。此後,楊鴻舫處境日窘,雖經崇德商校的學生等人救濟,始終窮困潦倒,甚至流落到寄宿杭州昭慶寺的印經房。1958年,歿於塘棲西郊鄉村。

子女

長子楊之梁,字逸清,18歲時經陳立夫擔保,考入官商合辦的上海震旦水電公司,後深得總經理薛震祥的賞識。抗戰爆發後,震旦公司南遷,楊鴻舫鼓勵長子“男兒志在四方”,遂遞遷長沙、重慶。1943年日軍轟炸桂林後,再無音訊。
次子楊之強,字廉清。1949年,年方二十的楊之強任塘棲鎮工人糾察隊隊長,後入杭縣總工會。1958年,楊之強在座談會上提出“幹部要懂業務”,被批為“言論象《光明日報》主編儲安平”,立即開除公職、黨籍,到鄉下務農。不久,杭縣縣長秘書胡銘亦作右派下鄉,作《呈楊之強兄》詩以慰,云:“已滿牧羊北海年,孤忠終未赦虞翻。歸途不識鄭公慨,異地飄流范叔寒。待斃無甲留指印,病眼有手書空懷。無須按拍壺邊缺,今世衰史誰更憐?” 楊之強當農民、搬運工達二十二年,拉縴推車之暇,大汗淋漓之時,不忘吟詠,做詩云:“挽櫓磨肩二十年,茫茫塵海作狂狷。風雲過後深秋晚,贏得胸中不壞田。”晚年得詩詞稿三冊,曰:《燼餘草》、《唾餘草》、《多餘草》,其中有《殘荷 》詩,云:“瑟瑟西風送夕陽,蕭蕭敗葉滿荷塘。朱顏褪盡胭脂色,翠蓋猶存碧玉光。斷梗叢生花半朵,殘鈿掩映子滿房。人間多少悲歡事,也似芙渠夢一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