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勛

楊長勛(1963.10—2006.1),廣西田林縣人,1985年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曾任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曾任廣西藝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社科部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駱越詩潮》、《文化的意象》、《藝術的群落》、《話語的邊緣》、《藝術學》、《余秋雨的背影》、《守護余秋雨》、《視覺人生:陳逸飛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長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西田林縣
  • 出生日期:1963年10月
  • 逝世日期:2006年1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
  • 代表作品:《駱越詩潮》、《文化的意象》、《藝術的群落》、《話語的邊緣》、《藝術學》等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主要著作,

人物簡介

楊長勛楊長勛

人物經歷

 楊長勛生活在一個“有背景”的家庭。其父親是一個傳統的鄉村知識分子,曾經做過國小教師,精通會計,多年在大隊任基層領導職務,母親也略有些文化。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楊長勛從小有幸讀到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外國童話以及一些科普書籍。在有書的日子裡,他如痴如醉。一次楊長勛拿了父親的《十萬個為什麼?》到學校看。教語文的老師看到這本書便吃驚地問:“你這本書從哪兒弄來的?”他如實回答:“家裡啊!”老師告訴他:“這本書是你爸從我家借的,你從你爸那兒拿出來,可要保管好喲。”以書為伴,楊長勛走過了充實而快樂的童年。1975年,楊長勛到離家幾十里以外的中學念國中。“半工半讀”的讀書方式,每周回家“扛米”的艱辛,給他的學習帶來了不少阻力,但同時也磨鍊了他的毅力。
余秋雨和楊長勛余秋雨和楊長勛
“四人幫”被粉碎之後,楊長勛最終可以全面安下心來讀書了。1979年、1980年他兩次參加高考,分別取得全縣文科第四名和第一名,但終是未能夠正式跨進大學本科的門檻,而來到了廣西民族大學讀預科。兩次大考的打擊並沒有削蝕他的意志,相反地,這種失利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在預科這種“一半高中,一半大學”的日子裡,楊長勛更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博覽群書,為日後的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0年,楊長勛背著簡單的行囊告別了貧苦的家鄉,風塵僕僕地來到了相思湖畔。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楊長勛,面對著青山綠水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要成為廣西的別林斯基。預科畢業後的大學四年里,他從未回過家,他把所有的時間、所有的精力統統放在學習和研究上。冬天裡,他穿著單薄的外衣,頂著寒風,捎上幾個饅頭,硬是把自己一整天一整天地關在閱覽室里;酷熱的暑期,成群的蚊子滿頭滿臉的汗水沒有把他趕出自修室。每次借書,他所借的數量都達到圖書館允許借出的極限。與魯迅對話,與郭沫若對話,與莎士比亞常談,與馬克思交流……用名著的光芒照耀心靈。大學四年他用完了一整本借書證,還要另外加辦。“這5年的經驗是雜亂地啃了很多書,從《西遊記》到《魯迅全集》,甚至其他同學追逐流行新書的時候,我還在面對著幾十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發獃。那幾年,包括9個寒暑假我都沒有回過家。母校的相思湖真是我讀書的好地方。這種雜亂的廣泛……使我在整個知識結構上遠遠超過很多現在已經走紅的人。……大學這幾年一定要花在經典著作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將來到底能走多遠。”(《余秋雨的背影·自序》)至今,提起楊長勛這三個字,老圖書館管理員中90%都能清楚地回憶起這位一大清早就在圖書館門口等待開館,每天都要讀完一本書的個子瘦小的學生。
 楊長勛憑著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求索,流出的汗珠,播下的種子,結出了喜人的果實。就在其它的同學正忙於踏入大學門檻後的第一次期考複習的時候,他的論文《廣西洪水神話中的葫蘆》分別在廣西和上海的雜誌上發表了。在這篇論文中,他打破了以往的共論,把廣西許多神話傳說中的葫蘆與人類穴居的山洞聯繫起來論述。這一見解,被學術界知名人士稱為“葫蘆山洞說”,這與後來發表的《論京族沒有神話》(1985)一樣,在北京的《民間文學論壇》上引起一陣討論。當他拿到畢業證書的時候,他已發表了多篇頗有影響力的論文和一本20萬字的專著。在同學的眼裡,他已成為一位有名的“學者”了。
楊長勛楊長勛
楊長勛曾經無限感嘆無限悲壯地說:“我的家鄉田林縣,幾十萬人的一個縣,祖祖輩輩讀別人寫的書,卻沒有田林人寫東西給別人讀。田林縣沒有出過名人,最值得一提的也只是一個解放軍班長。寫東西,這要從哪一代人起步呢?我認為要從自己起步。”楊長勛正是以自己大學四年的刻苦研讀,來解救了自己家鄉文化落後的局面,最終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這種尷尬的局面終於由我們這一代土生土長的鄉巴佬孩子把它悲壯而痛快地結束了。”
楊長勛的中學時代並沒有優厚的創作條件。他住在田林縣的一條山溝里,這是怎樣的一條山溝啊?當年預科畢業,他在車上顛簸整整三天時間才到家門。家裡六個兄弟姐妹,而母親到了中年又不幸跛了腳。這實在是一個生活很困難很困難的家庭。然而就是這么困難而不幸的家庭,這樣苦澀的小村莊,讓楊長勛在其文章中充滿激情地寫道:“我的鄉村是那樣美好,那樣親切,那樣不能忘懷。我研究神話傳說和少數民族文學進入文壇,完全是由於鄉情的原因。” 親切深沉的語言,包含著一個大山兒子含蓄、內在的熾烈情感。
他曾坦誠地說:“山村出來的人健全文化人格是多么的不易。這些人大多留著很深的‘鄉跡’。因此,他們有的比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楊長勛並沒有自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能不能樹立自信心,關鍵在於有沒有志氣。楊長勛就是這樣自信、自強、自立。他的身上有一股子鑽勁一股子韌性一股子硬氣。正如他在自己的作品《藝術的群落》的一篇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屈服的氣質那樣,他滿懷豪情地指出:“地球是圓的,地球上的文化沒有一個地方是中心。”他的一生就是那么般自信、樂觀、執著,像位戰士不斷的在戰鬥。
 八十年代中期,當中國很多人還不知道余秋雨是何許人的時候,楊長勛就已開始關注余秋雨的文章了,特別是他的理論著作,如:《藝術創造工程》、《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等,這些著作“使我從單一的文學領域逐漸地延伸到整個藝術領域和文化領域”(《余秋雨的背影·自序》)。楊長勛對余秋雨充滿崇敬,因此在寫作和教學上常常有意識地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觀點。那時的余秋雨先生已經是一個學貫中西,在戲劇界頗有影響的學者了。1991年末至1992處初, 余先生受廣西文化廳之邀到南寧觀看廣西第三屆劇展。楊長勛聽了余先生幾次學術報告,又邀請余先生到藝術學院作題為《藝術家的文化人格和藝術心態》的報告,再加上其幾次短暫的交談,他從前輩那裡得到了更深刻的啟發。這也正印證了那句名言——“與人交談一次,勝過長時間的閉門讀書。”楊長勛還根據這幾場演講和短暫的交談,寫了兩篇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它們是:《國家級專家的理論定位》和《認識余秋雨》。從那時起,楊長勛開始著力於向更高層次的學術目標和文化世界前進。他花費更多的時間再一輪沐浴名著的陽光,還訂閱上百份國內外知名刊物了解最新的文化動態。1997年9月到1998年7月,他脫產一年回望古典文化,在廣西大學讀了古典文化方向的研究生課程班;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他又開始攻讀中央黨校領導幹部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他帶著如此深厚的理論積累又出發了,“他走得那樣自信,他堅信理論的種子落在文化的田野上一定會長出味道好極的果子”(《余秋雨的背影·走出書齋的雙腳》)。 1992——1999年,楊長勛歷時8年研究余秋雨的人生、著作,終於在2000年結出豐碩的果實——傳記《余秋雨的背影》,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洋洋灑灑的44萬字,“把余秋雨從前輩到父輩,從童年到少年,從青年到中年,比較完整地寫出來”,把品昧余秋雨的理論著作、散文著作的心得娓娓地在向熱愛余秋雨的讀者道來。在讀此書時,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成熟、深沉的思想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無怪乎此書一版再版,一直在暢銷之中。
余秋雨寄給楊長勛的明信片余秋雨寄給楊長勛的明信片
楊長勛,一個性格開朗、思維敏捷、知識深厚、研究寬廣的勤奮的學者,一位德高望重的師者,在無限的學術之途上永遠有其前進的身影。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老師卻在2006年1月以他四十三歲的生命告別了文學和人世。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人需要他去扶持,需要他去照顧。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對作家的英年早逝現象有過研究,十幾年後他自己居然也走了,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既悲痛又遺憾的事情。歲月是那么的殘酷,生命竟也是這樣的脆弱。他的去世來得很突然,逝世的時候他正在廣西都安出差,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個朋友在他的身邊。一位有影響力的文藝理論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告別了世界。一位著名的文化學者就這樣在他鄉異地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他的生命沒有與別人交錯而過,也不是別人手中的流沙。他活過了,真實的活過了。他來自大自然,現在又回歸了大自然。這樣的年齡這樣的時候,怎么不令人悲痛呢?這委實是讓我們後代不願意接受的事情,他還那么的年輕,正是有所作為的時候。同歷史上許多有作為的文學家一樣,在一個很安靜的夜裡他也安靜的走了。人生要有多少的失落,要有多少的不如意? 或許,他的離開真的是過於疲勞和頓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給楊長勛發來的唁電中這樣寫到:“楊長勛先生是一位有全國影響的藝術理論家、傳記作家、社會思想評論者。在廣西藝術學院和廣西師範學院任教期間,他充分地表現出了一位當代文化學者的廣闊思維、淵博學識和全方位的創造能力。他具有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激情: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廣西,熱愛南寧,熱愛家庭,熱愛朋友,熱愛每一個他正在研究和寫作的專題,熱愛他所在的學校和學生。他的這種愛,已經到了非常強烈的程度,他常常雄辯滔滔地維護這種愛,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一絲一毫的不純粹。這種情景,常常使我覺得,他在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的人生一定是一個傳奇。……楊長勛先生已經創造了一種文化現象。那就是,立足邊遠地區對全國正發生的文化事實作出最高層次的評判和總結。他在理論上大大提升了廣西在全國文化版圖中的地位,因此也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地域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英年早逝是一個重大的文化損失。”
楊長勛離開了,而音容猶在,並且將永恆。我們在學習,在進步,像楊長勛那樣以一名戰士的姿態去戰鬥。

主要著作

余秋雨的背影
 這是楊長勛為余秋雨寫的一部傳記。余秋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本書分為“面向先哲的洗禮”、“尋找文化的靈魂”和“為余秋雨辯護”三個部分,論述了余秋雨的文學生涯。
余秋雨的背影余秋雨的背影
視覺人生:陳逸飛傳
 本書講述的是陳逸飛,這位集商人的睿智和藝術家的才情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他畫畫,他經商,他拍電影,他的一舉一動比最當紅的娛樂明星還受媒體歡迎。他用生命拍攝的電影《理髮師》,他的突然如琴弦般斷裂的早逝,留下了太多的謎……
視覺人生:陳逸飛傳視覺人生:陳逸飛傳
陳逸飛59年的生命歷程,幾乎都跟繪畫聯繫在一起,在他的最後10年,其生命又跟電影發生了緊密的聯繫,或者說他是的一個重要身份是導演。本書對陳逸飛的生平紀事做了詳細講述,並通過他的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的回憶,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熟悉的陳逸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