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宗

楊錫宗

楊錫宗(1889.12.2~),中國近代著名建築設計師,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南節區南蓢鎮翠亨村)人。其代表作包括廣州人民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十九路軍墳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錫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9.12.2
  • 職業:中國近代著名建築設計師
人物生平,主要代表作,

人物生平

早年於廣州嶺南中學、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讀書,後因母病南歸。1913年他途徑日本到美國留學時,被當地的政府建築所吸引,本想攻讀經濟類科目,到了康奈爾大學後便改讀建築系。在此期間,他跟呂彥直為同學,1918年學成回國。1948年,楊錫宗再以著名建築師的身份,出任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1952年到香港……
當時,被城牆包裹下的廣州很小,沒有馬路,現今中山四路那條3米來寬的榨粉街,在當時就是頂頂寬闊的大街了,以致不少大戶人家都聚集在此。
1902年,粵督岑春煊的洋務總辦溫宗堯首先動議拆城牆築馬路。1917年,孫中山回到廣州,軍政府大有建設廣州的抱負,重提拆城牆築馬路一事。翌年秋,成立“廣州市政公所”專責此事。
1921年2月廣州成立市政廳,廳長孫科有意物色一班留學歐美的才俊執掌市政廳各局。廣州市政公所隨即改為市政廳工務局,負責規劃新辟街道、公園、市場等工程事項。孫科邀楊錫宗到廣州市政廳工務局,初任取締課長兼技士,後任工務局代理局長。30歲出頭的楊錫宗意氣風發,敢作敢為,在當局唯才是舉、放手任用“洋海歸”這樣一種大環境下,開始他的建築設計生涯。
1921年10月落成的“廣州市第一公園”,就是由楊錫宗設計的。之後廣州的幾座公園,都是由楊錫宗承擔設計的。
設計完廣州市第一公園之後,楊錫宗受邀到福建漳州任市政總工程師及石碼工務局局長,全面規劃漳州市政道路建設。由於政局動盪,總體規劃設計完成後,楊錫宗便辭職返回廣州了。
用西式建築語彙設計中國軍人墳園
早在1918年設計廣州市第一公園的同時,楊錫宗還奉命設計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方表墓冢、自由鐘墓亭。此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各階段設計,當局都請楊錫宗擔綱,成為七十二烈士墓園的主要設計者。
1925年和1926年,楊錫宗分別參加了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競賽。在幾十個中外建築師中脫穎而出,獲得南京中山陵設計圖案的第三名和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圖案的第二名。楊錫宗在建築設計界的名聲由此鵲起。
十九路軍墳場原名“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公墓”,1928年,由楊錫宗設計。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建築中的十一軍公墓遂更名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墳園原來占地廣袤,10倍於現今墓園面積。
墳園北入口處為一座花崗岩砌築的羅馬式凱旋門,凱旋門東南約300米處是十九路軍墳場的核心建築紀念廣場,紀念廣場由圓弧形柱廊和紀念碑所組成。圓弧形柱廊由24根仿古希臘神廟石柱環繞而成,兩端歸束為兩座簡化了的古希臘神廟式的門亭,拱衛著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由一根高 19.2米的古羅馬式紀功柱與一個高3.15米的肩扛步槍、背系銅鼓帽(竹帽)的十九路軍戰士銅像所組成。紀功柱、十九路軍戰士銅像及其身後圓弧形柱廊,共同組成了十九路軍墳園的核心形象。
自紀念廣場始,一條長300米、寬14米的墓道自北向南串聯起了“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和抗日亭,成為整座墳園的中軸線。從空中俯瞰,這條中軸線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感嘆號。“感嘆號”東側有將軍墓、將士墓和先烈紀念館;西側則是“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士墳墓”和航空紀念碑。整座墳園布局嚴謹,氣勢恢宏。
以古希臘神廟為範式設計墳園的核心建築,以羅馬凱旋門為榜樣設計墳園的大門,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現在它已成為廣州不可多得的地標式的歷史文化符號。
設計了廣州最早一批西式高層建築
除了用西洋範式設計十九路軍墳場等建築以外,楊錫宗還率先引進歐美高層建築的設計意念,設計了廣州市最早的一組商用高層建築“嘉南堂”。
上世紀20年代初,有教會背景的嘉南堂置業公司投資百餘萬元,興建南樓(今人民南路口東側的新華酒店)和西樓(新亞大酒店對面的南方服裝店),後又興建南華第一樓(今新亞大酒店等),這三幢建築合稱為“嘉南堂”。
“嘉南堂”1922年動工,1925年建成,是廣州最早的西式高層建築。“嘉南堂”東、南、西三座大廈雄踞於太平南(今人民南路)與西濠口交界處,成為當時廣州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民國期間“嘉南堂”被評為廣州市十大建築之一。
“嘉南堂”的首層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跨建在人行道上,尤其是南樓那氣勢宏偉的連拱廊外立面,能勾起人們對古羅馬競技場外立面的聯想。廣泛地運用拱券、拱廊是楊錫宗建築設計中的一大特色。“嘉南堂”的石砌拱券形柱廊還是廣州早期騎樓中的“豪華版”,直至今天還是廣州市最耐看、最漂亮的騎樓。兩年前的文物普查中,廣州市政府將“嘉南堂”列為20世紀的遺產、不可移動文物,並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嘉南堂”同期設計的還有位於北京路財廳前的商務印書館廣州分館(今北京路科技書店)。這座樓房高4層,外立面的線條十分精細,有明顯的哥德式教堂印記。樓內設計也很氣派,每一層的樓梯都是左右對稱分立的,接地處都作散開裙擺狀,給人以富麗堂皇、典雅舒適的感覺,極具西洋古典美。
將木棉花圖案融入古羅馬凱旋門
參加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競賽之後,楊錫宗受政府推崇的中國固有建築樣式的引導,設計風格開始從純西式向中西結合轉變。1927年,楊錫宗以西式外立面與中國式屋頂相結合的手法,設計了廣州培正中學的美洲堂。1928年,應李濟深之邀,設計了仲元圖書館(今廣州越秀山上的廣州博物館美術館展區)。1930年底,設計了嶺南大學校園中軸線上的地標性水塔。1932年,完成了中山大學石牌新校(今華南理工大學)的總體規劃以及第一期工程的設計。
中山大學新校的石牌坊(今華南理工大學校門石牌坊)可以說是這種轉變中的一個亮點。這個石牌坊長約22.5米,寬約5米,高約6米,12柱5開間。乍看是一個純中國式的石牌坊,走近細看才明白它有別於純中國式的石牌坊,它是雙體的,是凱旋門的變體。楊錫宗在“凱旋門”的框架之外,“變化”出用木棉花圖案雕刻的石鼓、以龍為主體的圖騰碣,以及雲紋、海浪紋、海日等雕刻圖案,使整座石牌坊充滿“中國特色”。把中國的石牌坊與古羅馬的凱旋門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之成為中國牌坊中之經典。
楊錫宗還擔綱設計了廣州的一個模範小區。上世紀30年代前,東山馬棚崗、竹絲崗這片,原本是一個小山村以及大片亂葬崗,經過楊錫宗的規劃設計,出現了連片的小洋樓和別墅式的住宅,且區內道路規範,林木扶疏,成為達官貴人、華僑富商的聚居地。
楊錫宗門
楊錫宗對公共建築大門的設計是頗費心思的。除十九路軍墳場的凱旋門和中山大學校門的雙體石牌坊之外,楊錫宗為廣州市第一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仲元圖書館所設計的大門也十分經典。
第一公園的大門是純西方巴洛克式的,它由4根石立柱加弧形鐵拱券門楣以及通花大鐵門(這道通花大鐵門早已失落)所構成。石立柱分大小兩對一字排開。大立柱的柱身裝飾性很強,由綬帶和花環簇擁著柱頂的階梯狀四方台,四方台上再頂著一個圓球做柱頭飾。楊錫宗把所能調動的幾何線段都集中在大立柱身上了。小立柱則以一隻尖頂的花盆作柱頭飾,用以襯托和呼應大立柱的圓球頂。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紅鐵門,與廣州市第一公園大門相仿,二者都是以方形石立柱加弧形鐵拱券門楣及相配的通花大鐵門所構成。區別在於第一公園大門牌坊的石立柱是純西洋巴洛克式的,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紅鐵門石牌坊則加進了諸如“中國結”、“金錢”、“獅子”等許多中國文化符號。

主要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