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革命烈士)

楊運(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運(1924—1947),原名楊萬宏,1924年出生在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官莊村。1941年參加革命,1945年“九三”勝利後在遼寧蓋平縣(今蓋州市)任熊岳區區長。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他留在原地並展游擊戰爭,同年11月被國民黨緝捕,1947年1月在七道河被害。於同年臘月二十七日英勇就義,年僅二十一歲。 建國後,將楊運犧牲地命名為楊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運
  • 別名:楊萬宏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偃師
  • 出生日期:1924年
  • 逝世日期:1947年
  • 職業:革命烈士
  • 主要成就:開闢熊岳區根據地
    熊岳區區委書記兼區長
簡介,生平,烈士墓,

簡介

楊運同志是河南偃師縣緱氏鄉官莊村人,一九三九年參加革命,一九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四六年從丹東黨校畢業後來到熊岳地區開展對敵鬥爭,任熊岳區長和區委書記。一九四六年,他為了保護革命勝利果實,在我地區堅持游擊戰爭,同敵人進行殊死鬥爭。他機智靈活,英勇善戰,組織民眾反霸除奸,使敵人望而生畏,聞名喪膽。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敵人法庭上,大義凜然,表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於同年臘月二十七日英勇就義,年僅二十一歲。為悼念烈士英靈,教育下一代,營口市人民政府一九六一年將楊運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上級批准,將他戰鬥過的地方命名為楊運鄉。

生平

楊運,原名:楊萬宏。1924年出生於在河南省、偃師縣、緱家鄉、官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39年冬,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年方15歲的楊運,懷揣焦宗海老師的秘密介紹信,告別親人,隻身投奔革命聖地——延安。
在延安的吳堡八路軍辦事處,參加了青年訓練班,接受黨的教育和軍事訓練。不久,被分配到陝甘寧邊區做青年工作。1940年,16歲的楊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於民族抗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後,楊運受黨的派遣,從山西興縣轉道來東北開展工作,在安東(今丹東)經過短暫學習,中共遼寧省工委於同年10月,派楊運與羅長維、葉心、王立權四人首批來蓋平縣開闢工作。
1945年11月17日,“中共”成立蓋平縣熊岳區,楊運任區委書記兼區長。
1946年2月11日至16日,蓋平縣召開首屆參議會,楊運區長作為共產黨的軍政議員參加會議。
1946年5月15日,中共遼東省委決定成立萬福縣,原蓋平縣的熊岳區等地劃歸萬福縣。6月初,在萬福莊南大堤,召開萬餘人參加的慶祝萬福縣成立大會,同時公審處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偽村長、偽警尉罪犯。楊運區長率隊參加了大會。
自楊運區長在熊岳區開闢根據地、組建人民政權以來,楊運區長機智勇敢,馳騁疆場,“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建立村級“紅色”政權,鬥爭土豪劣紳,嚴懲日偽漢奸,肅清倭寇殘餘分子,與國民黨的“中央軍”及地方邪惡勢力,進行了殊死搏鬥……
1946年12月20日(農曆冬月廿七)下午,在麒麟山下的松樹底,身負重傷的楊運區長彈盡被俘。
1947年1月17日(農曆臘月廿六)上午,國民黨184師的軍警,將楊運區長殺害於熊岳城南大河。
在被關押期間,楊運區長面對敵人的嚴刑烤打和封官許願的誘惑呲之以鼻,展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寧死不屈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義前,楊區長一路高呼“大山不倒!共產黨不倒——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威震敵膽,激盪刑場,鼓舞著成千上萬的民眾……

烈士墓

楊運烈士墓位於蓋州市楊運鄉六道河村北觀寶山的南坡上,坐北向南,土石建築陵園。
楊運烈士墓楊運烈士墓
楊運烈士墓原在熊岳鎮溫泉村溫泉療養院前廣場草坪內,1970年楊運鄉人民懷著對楊運同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將烈士遺骨安放在他生前戰鬥並與當地人民結下無限友誼的第二故鄉。
烈士墓在觀寶山半山腰向陽處,墓地正方形每邊長16米,墓前有六級台階通向山道,供人們前來祭奠。墓有墓室及寶頂兩部分,墓基為邊長3米的正方形,高0.32米,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寶頂為圓形,底徑2.58米,高0.4米,亦用花崗岩石塊圍砌而成,黃沙土封頂。
烈士的母親與其胞弟前來弔唁時,在陵寢前栽植了蒼松,表達了對烈士的懷念之情。花崗岩石碑立於墓前,正面陰刻“楊運烈士之墓”,背面陰刻“烈士楊運同志簡介”的碑文。楊運同志認為“大山不倒,共產黨不了”,積極領導人民民眾開展對敵鬥爭,他機智靈活、英勇善戰,使敵人望而生畏,聞風喪膽。後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英勇就義前年僅21歲。
1984年,營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楊運烈士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