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林,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中山一院新苗基金(脊柱側彎)治療基地主任,醫學博士,同時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
從事骨科工作25餘年,目前專攻於脊柱畸形的診療,精於脊柱側彎、脊柱後凸及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診治。尤其在脊柱側彎矯形方面完成大量病例(2008年我院脊柱外科完成側彎手術量超過100例,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並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及院內多科室合作成立脊柱側彎中心,在脊柱畸形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於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力。長期於美國華盛頓巴恩斯醫院脊柱外科學習,並多次與丹麥Arhus大學醫院脊柱外科、英國諾丁漢大學脊柱中心、日本名城病院脊柱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及中央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脊柱側彎相關學術交流和訪問。對骨科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頸椎病、脊柱骨折並截癱和脊椎腫瘤等骨科疾病的外科治療都有較深的造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軍林
- 國籍:中國
- 職業:骨外科主任醫師
- 主要成就:2003年同種異體骨圈椎體融合術臨床套用研究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
人物經歷,學術職務,國外學習經歷,科研基金,獲獎情況,論著,
人物經歷
學術職務
2011年脊柱畸形國際研究組中國部(SDSG)成員(全國20餘人)
2011年國際AO脊柱講師團(Aospine follow)(全國少於50餘人)
2011年被聘為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0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苗基金脊柱側彎治療基地主任
2010年全國高健委名醫專家委員會骨科專業副主任委員
2009年廣州市醫學會骨科分會常委
2008年廣東省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常委
2007年被聘為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骨科專業學組委員
2007年被聘為《中華骨科雜誌》通訊編委
2004年被聘為中華醫學會廣州骨科學會常務委員
2003年被聘為《中華實用醫藥雜誌》編委
2003年被聘為《中華醫藥雜誌》編委
2000年被聘評為中華醫學會廣東骨科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廣東小兒骨科學會副組長
1999年被聘為廣州軍區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1997年被聘為中華醫學會廣東骨科學會委員
國外學習經歷
2007年12月—丹麥奧胡斯大學脊柱側彎中心跟從IMAST主席Cody教授交流學習1月
2009年1月~2010年1月—美國華盛頓大學巴恩斯醫院專從師於國際脊柱側彎(SRS)主席Lenke教授學習脊柱側彎
2009年7月—美國TRSH醫院脊柱外科學術交流2周
2010年5月—台灣台中脊柱側彎中心交流學習2周
2010年10月—日本慶應大學病院以及名城病院脊柱外科交流學習2周
2010年11月—英國諾丁漢大學脊柱側彎中心交流學習2周
2011年5月—北京協和醫院脊柱畸形科交流學習1周
2011年5月—北京301醫院脊柱畸形科交流學習1周
科研基金
(1)主持“同種異體骨圈椎體融合器臨床研究”,廣東省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98-2000),完成。此項目研製的"骨圈椎體融合器"1997年獲國家專利一項,專利號:ZL96236772.9,並已經臨床推廣,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並獲2002年廣東省科技成果二等獎、2003年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
(2)主持“廣東城市新生兒髖疾病發病現狀及發病因素研究”,廣東省科委重點攻關課題(1999-2001),完成。該項目的完成對廣東省1萬餘名新生兒進行DDH的普查,早期發現DDH患兒近百名,並早期給予治療,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課題對廣東DDH的發病因素進行了系列研究,並提出了完善的預防措施,對該疾病的有效預防和控制奠定了基礎。
(3)分課題主持“陳舊性舟狀骨骨折微創治療的器械及方法研究",(“創傷救治技術與器械及方法研究”,廣東省重點攻關項目,負責單位: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廣東省科委重點攻關課題分課題(2000-2002),完成。該課題採用微創器械,使BMP更加準確注入舟狀骨骨折端又可以減少骨折端的血液循環,有利於促進骨折的癒合,大大減少了陳舊性舟狀骨骨折引起的殘疾人數,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簡便可靠的方法,解決了臨床上傳統舟狀骨骨折治療後,骨癒合困難、療效差等難題
(4)主持“選擇性深度擴臼術治療發育性髖脫位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課題,檔案號:中博基字[2005]12號,中國博士後基金(2005-2007),完成。
(5)主持“組織工程骨的研究開發及相關產品的產業化” 分課題(2007),編號2004z1-e003,現研究順利進行。
(6)參與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關於“脊柱側彎手術矯形的動物模型開發”課題的合作 2007.6始,課題現正進行中。
(7) 主持“低齡兒童脊柱側凸分節段定量定向去旋轉的生長棒系統研製”課題,編號:2008B030301114,現課題正順利進行。
(8) 主持“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SC)的分化調控差異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AIS)致病機理的研究“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1.1~2013.12,編號:81071439
獲獎情況
1997年“新生兒髖關節脫位超聲診斷標準的臨床研究” 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7年“新生兒髖關節脫位超聲診斷的臨床研究”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8年“新生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研究” 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9年“新生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及診斷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1年“創傷性假性動脈瘤肌洞法的建立研究”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3年“同種異體骨圈椎體融合術的基礎及臨床套用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論著
(1) Zhi-Guo Zhang1, Junlin Yang1, Shing-Chow Chan,Keith Dip-Kei Luk1, Yong Hu1.《Time-frequency component analysis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rats》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2009,8:4. ISSN1475-925X.
(2) 陳欲光,李佛保,楊軍林(通訊作者)等。《經顱電刺激運動誘發電位和皮層體感誘發電位在脊柱側凸手術中聯合監護的觀察研究》中華骨科雜誌 2009年第29卷第1期。
(3) 楊軍林,李軍,廖威明等。《廣東地區11132例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中華關節外科雜誌 2008年第2卷第4期.
(4) 楊軍林,特發性脊柱側凸頂椎區域連續置釘矯形效果的研究.2008年廣東省骨科年會. 2008年12月,珠海
(5) 楊軍林,李佛保. 低齡兒童脊柱側彎非融合手術. 2008國際小兒骨科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15日,武漢
(6) 楊軍林,李佛保. 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診斷-B超. 2008國際小兒骨科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15日,武漢
(7) 楊軍林,李佛保.低齡兒童脊柱側彎的治療.中山一院脊柱外科及其微創技術高峰論壇,2008年5月10日,廣州
(8) 楊軍林, 李佛保. 影響重度脊柱側彎矯形效果的因素分析. 2007年COA第二屆國際學術會議, 2007年11月,鄭州
(9) 楊軍林, 李佛保. 釘棒與鉤棒系統治療重度脊柱側彎. 2007年廣東省骨科年會, 2007年8月, 東莞
(10) 楊軍林,李軍,廖威明等. 廣東地區11132例新生兒髖關節超聲測量.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 2008年8月第2卷第4期 399-406
(11) 楊軍林; 張美超; 趙衛東; 王永勝; 彭成宏; 肖學軍; 王維; 鐘世鎮. 骨圈對椎弓根釘系統負載影響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05年第23卷第3期 313-315
(12) 楊軍林; 王永勝; 彭成宏; 肖學軍; 費志軍; 肖進; 范柳賓; 王維; 王宏. 不同方式椎間植入皮質骨圈的生物力學評價. 中國脊柱脊髓雜誌 2005年第15卷第7期 447
(13) 楊軍林; 費志軍; 王永勝; 肖學軍; 王娜. 巨大型神經鞘瘤致股骨破壞一例報告. 中華骨科雜誌 2005年7月第25卷第7期 442-443
(14) 楊軍林; 肖學軍; 彭成宏; 吳錫炳; 周倩靜; 王永勝; 李寧; 王維; 費志軍; 李佛保. 單張X線片法與CT法測量股骨頸前斜角的比較.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2004年12月第6卷第12 期1356-1357/1361
(15) 楊軍林; 孫鴻濤; 肖學軍; 彭成宏; 肖進; 費志軍; 王宏; 朱青安; 歐陽鈞; 阮默; 鐘世鎮. 皮質骨圈在椎弓根釘固定系統中支撐作用的生物力學評價.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 2003年第21卷第1期 79-80
(16) 楊軍林; 肖學軍; 費志軍; 李峰; 彭成宏; 鄒忠; 王宏; 王維. 簡易新CT法測量股骨頸前傾角的研究.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2003年6月第5卷第2期 150-152
(17) 楊軍林. 同種異體骨圈椎體融合架的基礎及臨床套用研究. 人體解剖學 2003年9月 1-85
(18) 楊軍林; 肖學軍; 費志軍; 彭成宏; 阮默; 范柳賓; 肖進; 王宏; 王維; 肖逸鵬. 先天性髖脫位深度擴臼造蓋術的生物力學評價.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03年第21卷第3期 277-279
(19) 楊軍林; 肖學軍;彭城宏等.聯合消毒法處理的異體骨毒性實驗研究. 中華醫藥雜誌 2003第3卷第6期 491-493
(20) 楊軍林; 肖學軍; 李 鋒. 股骨頸前傾角的CT測量. 實用醫學雜誌 2002年第18卷第5期 550-551
(21) 楊軍林; 孫鴻濤; 陳立龍; 彭成宏; 曾劍平; 蔣巧藝; 何廣英; 沈衛華; 陳菊新; 鄒忠; 覃昱; 肖學軍; 李佛保; 陳立言; 石瑾. 同種異體骨圈在頸椎前路融合術中的套用. 中華骨科雜誌 2001年6月第21卷第6期 375-378
(22) 楊軍林; 孫鴻濤; 石瑾; 李濤; 肖學軍; 費志軍; 覃昱; 蔣巧藝; 劉道光. 聯合消毒法對重度感染植入骨滅菌效果分析. 實用醫學雜誌2000年5月 第16卷第5期 372-373
(23) 楊軍林; 肖學軍; 孫鴻濤; 鄒忠; 李鋒; 費志軍; 覃昱; 蔣巧藝; 石瑾; 傅玲. 不同透視角度下股骨頸前傾角測量值的變化.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00年第18卷3期 225-226
(24) 楊軍林; 朱青安; 陳立龍; 孫鴻濤; 歐陽鈞; 石瑾; 鐘世鎮; 蔣巧藝. 同種異體骨圈椎體融合術穩定頸椎的生物力學評價. 中華骨科雜誌1999年9月第19卷9期 522-525
(25) 楊軍林; 陳立龍; 田百超; 龍立峰; 呂永泉; 劉素雲; 趙福祥; 薛茜; 孫鴻濤. 1328例漢族和維吾爾族新生兒髖關節超聲測量研究. 中華外科雜誌1997年第35卷第8期 465-468
(26) 楊軍林; 陳立龍; 田百超; 孫鴻濤; 呂永泉; 趙福祥; 薛茜; 劉素雲. 新生兒髖脫位超聲、手法診斷價值的評價. 中華骨科雜誌1997年12月第17卷第12期 743-747
(27) 楊軍林; 田百超. 新生兒先天性髖脫位超聲診斷進展. 中國超聲影像學雜誌 1996年第5卷第1期 42-44
(28) 楊軍林; 陳立龍; 龍立峰; 田百超; 曹力. 先天性髖脫位32例無內固定治療體會. 人民軍醫1996年第12期 27-28
(29) 楊軍林; 陳立龍; 龍立峰; 王曉軍; 田百超; 呂永泉; 劉素雲; 趙福祥; 薛茜. 1273例漢、維族新生兒髖關節超聲測量.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1996年第14卷第4期 294-296
(30) 楊軍林; 田百超.新生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超聲診斷. 中華外科雜誌 1996年第34卷第4期 218-220
(31) 楊軍林; 陳立龍; 龍立峰; 王曉軍; 孫鴻濤; 田百超; 呂永泉; 趙福祥; 薛茜; 劉素雲. 新生兒髖脫位超聲各種方法診斷價值的評價. 中華超聲醫學雜誌1996年第12卷第12期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