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蕙(清朝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蕙(1845—1918)字鳳軒,號小瀛,又號涇上耕夫,陝西涇陽縣橋底鎮席楊村人,教育家。

基本介紹

  • 本名:楊蕙
  • 別稱:涇上耕夫
  • 字號:字鳳軒,號小瀛
  • 所處時代:清末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陝西涇陽
  • 出生時間:1845
  • 去世時間:1918
  • 主要成就:教育家
簡介,人物經歷,

簡介

楊蕙,(1845—1918)字鳳軒,號小瀛,又號涇上耕夫,陝西涇陽縣橋底鎮席楊村人。清末教育家。

人物經歷

幼年隨劉古愚、賀復齋治學,虛心好學,深受器重。清光緒十四年(1888)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落第。受劉古愚學術思想影響,專注經世學問,曾約志趣相投者八九人組成測繪組,赴三原、禮泉、興平、長武等地勘測水利,並向陝西著名水利專家郭希仁建議重修鄭白渠。
光緒十七年時(1892),主講於涇乾、瀛洲兩書院,任山長。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次赴京應試。其時正值“戊戌變法”,因贊成劉古愚及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觀點,遂加犬“保國會”,積極開展變法活動。變法失敗後,輾轉山東、甘肅等地,回陝後匿身於禮泉煙霞洞劉古愚處,後折回縣內,從此絕意仕途,致力改革教育事業。
學制改革後,任涇陽勸學所所長。提倡男女平等,親創本縣歷史上第一所女子學校——林桂巷女子國民學校。晚年體力不支,在擔任縣孔廟奉祀官時,仍為數名學生授業。其教育思想傾向於崇實求真、不務虛文,竭力主張科學、實業救國。任教期間,一面深研“西學”,一面親身實踐,教學與實際結合較為緊密。曾數次深入水利工程現場開展測繪,購置機器,開渠鑿井,栽桑養蠶,為封閉保守的涇陽帶來新氣息。特別是從上海等地引進軋棉花機器,使本縣乃至渭北各產棉縣軋棉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棉農繁重的手工脫籽被代之以輕便的機器脫籽,工效成倍提高。晚年潛心治學,撰文立說,同時又勸促官方興辦學校,普及教育,民眾獲益甚多。
民國7年去世,終年73歲。各界人士感念其獻身家鄉教育事業的功績,曾在縣城建立“楊公祠”。有文集六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