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毓,(1887-1974.6.1)名吉輝,資陽縣伍隍場瓦店子人(今資陽市雁江區伍隍鎮瓦店村)。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川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芳毓
- 出生地:資陽市雁江區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74.6.1
個人經歷,貢獻,教育事業,去向,
個人經歷
楊芳毓(1887年12月16日生)幼年就讀於其父楊啟晉塾館,稍長改讀於伍隍場西節山私塾。十七歲考入四川武備學堂炮兵科,畢業後留校為教官。1908年後調四川陸軍速成學堂任教。劉湘、楊森都是他的學生。1909年,楊芳毓考入北京陸軍大學第三期,四年後與同學李濟深留任陸大炮兵戰術教官,授營長銜。1916年,楊芳毓任北洋皖系參戰軍炮兵二團團長。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參戰軍解散,楊芳毓被派赴日本考察軍事。1921年受劉湘邀清,出任川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後又任第三軍參謀長。1922年改任第三軍十三混成旅少將旅長。1927年初,劉湘暗中聯絡劉成勛、賴心輝,擬向保定系開刀,統一全川。劉成勛極力靠攏劉湘,對二十三軍進行改編。六月中旬,駐自流井的二十三軍三師副師長楊芳毓率部與劉成勛脫離關係。十五日就任劉文輝委任的五路第三混成旅旅長。1928年,楊芳毓受李濟深保薦赴德、法、英考察軍需工業。1931年4月(1931-1933),先後任二十一軍軍訓會副委員長、四川善後督辦署教導總隊副隊長、二十一軍軍官教育團副團長、四川軍訓會團管區副總司令、四川國民軍訓會處長、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會長行營駐川參謀團副主任、四川學生訓練總隊副總隊長等職。他回憶這段時間時曾說:“我痛國人自相殘殺,川人互相打仗,軍閥混戰,老百隆遭殃。我覺得內部自亂,總會招來外侮。回川後,我總是勸說他們不要互相打仗,事與願違,得不到好的效果,我就辭職出國考察軍需工業,走工業救國的道路。回國後立志辦鋼鐵工業,想使祖國強大起來,才有能力不受外侮。”
貢獻
楊芳毓從1934年起清理進口的美國設備。1934年3月18日任重慶電力煉鋼廠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他排除主張向外國購買武器、反對自建鋼廠的重重障礙,使建廠工作得以順利進行。1937年1月鋼廠建成投產。廠長楊芳毓被蔣介石行營指令為軍政部兵工署重慶煉鋼籌備處處長。1939年1月1日任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廠少將廠長。1940年5月任國民黨兵工署特別黨部第九區分部執行委員和指導員。1949年10月22日晉升為軍簡二階中將廠長,旋即辭職。
楊芳毓在辦廠過程中重用德國柏林大學冶金系畢業的楊能深、熊天祉等人,不惜高薪聘請專家、學者到廠工作。提出“體腦並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宗旨,培養技術人員。十五年間先後創辦了中級技術人員培訓班、藝徒班、職工補習學校、技工學校、職工子弟學校、華光職業學校等。
楊芳毓重視原料基地的建設,為解決生鐵和能源問題,他從1937年起即全面調查四川各縣煤鐵資源,曾赴威遠、綦江、南川、萬源等地調查五金礦藏。1941年創辦豐都縣菪石礦(後改為商辦定點供應)。1943年7月創辦林口煉焦所,10月收購嘉陵煤礦。創辦合川煤礦,南川耐火材料場。1944年創辦江津縣丹鳳鄉龍洞灣火粘土礦、威遠福昌鐵礦、萬源福源鐵廠。為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又大力扶持萬源鐵礦。
他注重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使軋輥加工實現多刀切削。他注重保護設備,在煉鋼、軋鋼、動力等主要設備上修建鋼筋混泥土的保險樓後,雖我次遭受日機轟炸,但主要設備仍完好無損。抗戰期間,煉鋼所需進口材料和設備權難弄到,他就帶領職工自行生產或設法尋找代用品。自煉矽鐵、錳鐵、自造瓷船、燒管、電爐盤,以白泡石代矽磚用。煉鋼爐增為兩座,有一座命名吉輝爐。且自籌資金創建馬丁爐一座,生產國防所需的多種鋼材,創造槍枝、手榴彈和炸彈等。
1949年國民黨企圖暗害李濟深,楊芳毓將他秘送成才郊區,又設法使之潛飛香港。同年11月楊芳毓辭去廠長職務後,仍關心工廠。他未照國民黨的指令去台灣,對國民黨軍軍隊蓄意破壞工廠的行徑深感慟心,曾多方鄧阻,秘密轉移瑪腦體、鉑器皿等設備,組織職工防範突襲。由於重新解放得快,加之護廠職工的配合,工廠未遭受嚴重破壞,因而解放後得以迅速恢復生產。
1950年,李濟深介紹楊芳毓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次年應聘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技術顧部。後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員、參事室參事、文史研究館專員、第四川省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委員。
教育事業
楊芳毓一生勤奮好學,他牢記“貧窮和愚昧聯繫”的父訓,誓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作出努力。1925年,約集鄉人楊潭清、劉光瑜、藍田玉等 70多人捐資,加上收取伍隍場市息,利用伍隍廟址,創辦了國中附設高小的壽民公學,以後發展為完中,更壽民中學(現伍隍中學)。楊芳毓購置圖書萬餘冊,資助成批購進教學儀器設備,將自己在家鄉舉辦的果園收入的 3/1捐贈學校,又捐資修建一幢教學樓,還從成都老玉沙街私宅製作門窗桌椅運回壽民中學安裝使用。楊芳毓當選歷屆樣董事長,敦聘陳光俊、陳光倵兄弟等人擔任校長,又以優厚待遇在成渝兩地招聘教師。此外,在1943 年籌備國華女中時,楊芳毓亦大力資助。壽民中學在解放前的20 多年中,培育了不少人才,並出了一些品學皆優的高才生,著名作家邵子南,就是其中的代表。
去向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楊芳毓受到衝擊,被押送原籍。1972年北京革委通過恢復其工職。此時楊芳毓已年老體弱,逐定居伍隍場。他不能自理生活,請人賣東西,從不要找補零錢,鄉人至今津津樂道其厚。1974年6月1日,楊芳毓病逝於資陽人民醫院,終年87歲,骨灰葬於西安市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