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獨立著作,合著與參編,主要論文,科研項目,獲獎記錄,
主講課程
本科生:中國哲學史原著導讀。
碩士研究生:佛教教義學 唯識學研究。
博士生:唯識學專題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佛學、佛教史、儒道佛哲學比較研究等。
主要貢獻
獨立著作
1.《道生大師傳》,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7月。
2.《心性與佛性》,《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12冊,台北佛光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博士論文節本。
3.《新譯〈佛國記〉》,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出版。
4.《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出版。
5.《新譯〈華嚴經十地品〉》,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出版。
6.《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7.《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8.《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博士論文全本。
9.《中國唯識宗通史》,鳳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中國佛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合著與參編
1.《新譯〈楞嚴經〉》,(合著,第二作者),三民書局2003年1月出版。
2.《中國佛教全書·儀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第一作者,四人合著。
3.《中國倫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參編。
4.《中國佛教通史》十四卷,賴永海主編,本人為主要撰寫人,共撰寫197萬字。預計2009年底正式出版。
主要論文
1.天人之辨的倫理意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2.
2.孝道與現代家庭倫理,《中國哲學史》1997.2.
3.唐初三階教大德惠恭行歷及其佛學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9.1.
4.論華嚴宗的心性本體論,《佛學研究》1999年刊 核心,獨
5.生佛互具:天台宗心性本體論的邏輯推展,《人文雜誌》1999.2。
6.識體理體兩分與“一分無性”說,(台)《中華佛學研究》第三期1999.3。
7.唯識宗語言哲學初探,(台)《宗教哲學》1999.2.季刊。
8.心意識與唯識無境:唯識宗的心性本體論,南京大學學報2000.1。
9.真識與妄識:中國唯識古學心性論思想的主題,《哲學門》第一卷第一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
10.論先秦儒學心性思想的歷史形成,《人文雜誌》2001.5.
11.論《楞嚴經》的真偽之爭及其佛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1.
12.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四種範式及其比較,《哲學門》第三期,2001.5.
13.“六家七宗”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3.
14.論佛教的“心”、“性”概念與“心性”問題,《宗教學研究》2002.1
15.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普門》第十一期,2002年11月出版。
16.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內涵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哲學門》,2003年第二冊。
17.心性本體與道性道體:中國佛教心性論與道教心性論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18.天台宗性具善惡觀論析,《人文雜誌》,2004.3。
19.論佛教的中國化與佛教制度的中國化,《安徽大學學報》2004.4.
20.《近代中國對傳統佛教的反思與日本的“批判佛教”駁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1.《論唯識宗佛性思想的特徵——識體理體與生佛兩界》,《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
22.論唯識宗佛性思想的特徵——識體理體與生佛兩界,《宗教學研究》。2007.1。
23.佛教的生死觀與命運觀。《世界宗教文化》,2007.2。
24.論隋唐道教“道性”論對於佛性思想的吸收,《人文雜誌》,2007.5。
科研項目
1.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2.佛教本土化研究,“985工程”二期宗教與文化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項目。
獲獎記錄
博士論文《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於2003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