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琬

楊紀琬

楊紀琬教授,我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著名會計理論家、教育家,註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兼法制委員會委員,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成本研究會副會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會計研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天津財經學院、北京經濟學院等十幾所高等院校的兼職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董事,中華財務會計諮詢公司高級顧問,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高級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紀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松江
  •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
  • 逝世日期:1999年2月6日
  • 職業:會計理論家,會計師
  • 畢業院校:上海國立商學院
  • 主要成就:我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
  • 代表作品:《怎樣閱讀工業企業會計報表》,《會計理論探索叢書》等。
人物生平,三次改革,會計制度,成本管理,榮譽,出版物,培養博士,

人物生平

楊紀琬教授,上海松江人,生於1917年11月。1935年考入國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1939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攻讀中英庚款基金會的在職研究生, 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後擔任國立上海商學院、東吳大學之江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會計學助教、講師、教授。1949年11月調入財政部工作,任會計制度司(後改名為會計事務管理司)副處長、處長,1957年任副司長,1980年任司長,1985年任顧問,在會計司前後工作四十年。1985年至1991年任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專家工作組”中國代表。1983年起,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起, 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兼法制委員會委員。五十年代初創建並主編新中國第一本會計雜誌《新會計》,以後兼任《工業會計》、《企業會計》、《會計》等會計專業雜誌主編;在會計司任職期間領導組織制定了新中國的各項會計制度,1980年,發起成立中國會計學會,任副會長至今,1980年起,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會計法》,歷時近五年,1979年,建議恢復註冊會計師制度,得到財政部批准,並籌建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任第一任會長。1982年,由財政部授予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職稱,1983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被編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現任黨政軍領導人物卷)》;1991年,被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編入《中國當代名人錄》,1990年編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和《中國當代經濟學科學者辭典》。由於楊紀琬教授對新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理論建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1991年10月,榮獲國務院為發展中國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而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3年任財政部會計準則中方專家諮詢組組長。1999年2月6日逝世,享年82歲。中國官方發表的《楊紀琬同志生平》中稱他為“新中國會計界公認的一代名師”,為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建設、會計理論、會計教育和註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傑出的貢獻。

三次改革

楊紀琬教授親歷了中國近代會計史上三次改革。在1940年開始的第一次會計改革中,楊紀琬教授全面接受了正統的西方會計教育,並成為當時年輕的西方會計學教授,後參與、主持了1949年開始的第二次會計改革,在建立適應當時計畫經濟體制的會計方法和理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並參與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的第三次會計改革。楊紀琬教授從中國實踐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科學實用的精神。不遺餘力、不抱成見地傳播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方法和理論、積極提倡借鑑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會計方法和理論。他撰寫了大量會計改革的學術論文,就會計改革的目標、原則、思路、方法提出了一整套構想。提出了中國會計改革國際化之路,系統闡述了財務與會計的關係。針對傳統的會計本質的“工具論、方法論”和在這一理論影響下的事後記賬、報賬的被動的會計工作的狀況,楊紀琬教授八十年代初與閻達五教授一道,提出並完善了會計管理論。會計管理論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成為八十年代會計工作轉軌變型的主要理論依據。“會計管理”這個名詞也已為公眾所接受並廣泛運用。

會計制度

1984年楊紀琬教授在總結幾十年會計制度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提出會計制度的建設應妥善處理十個方面的關係,即:(1)統一與分級的關係;(2)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3)科學化與大眾化的關係;(4)微觀與巨觀的關係;(5)細與粗的關係;(6)立與破的關係;(7)條條與塊塊的關係;(8)發展變化與相對穩定的關係;(9)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係;(10)會計制度與其他經濟制度的關係。從1980年起楊紀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會計法》,他反覆研究會計與法律的結合問題,先後易稿二十多次。後撰寫十餘萬字的學術論文,歸納出針對性、可行性、責任可衡量性、重要性和相對穩定性五項會計法制建設原則。

成本管理

在1980年召開的中國成本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他首先提出了成本管理的七個環節: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畫、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榮譽

楊紀琬教授的治學方法可用他常常教導學生的三句古訓來概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出自《禮記·學記》);“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在楊紀琬教授的學術研究生涯中,他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在他的學術報告、學術論文中,言談舉止、字裡行間強勁地顯示出實踐的足跡。他不唯上,不唯書,勤于思考,勇于堅持,敢於放棄,充分體現了“知不足”、“知困”、“知難”、“業精於勤”、“自強不息”的精神。楊紀琬教授一生緊緊追隨著中國會計事業,對於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理論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91年10月,他榮獲國務院為發展中國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而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9年底,楊紀琬教授謝世。會計業界悲坳不已。中國會計界失去了一位巨將。楊紀琬教授創建的會計理論,他的治學精神,他為中國會計事業所做出的不朽業績將永留史冊。

出版物

《怎樣閱讀工業企業會計報表》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63年
《會計理論探索叢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經濟大辭典: 會計巻》 與婁爾行合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中國現代會計手冊》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辭典》 與許毅、王振之合編 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培養博士

1、汪建熙 中國的股份經濟及其會計問題、1990年
2、陳毓圭 巨觀財務與會計準則、1991年
3、於曉雷 跨國公司與國際會計、1992年
4、晏加源 資產估價、1993年
5、張良武 中國企業集團論、1993年
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國會計比較、1994年
7、向德偉 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1995年
8、謝志華 貨幣商品經營論、1995年
9、李玉環 會計運行機制、1996年、
10、馬賢明 對中國註冊會計師事業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探討、1996年
11、王林 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中的有關財務問題、1996年
12、陳建明 獨立審計概論 1997年
13、郜卓 負債會計論 1997年
14、李洪輝 現代公司資本結構論 1997年
15、孟焰 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1997年
16、朱海林金融工具會計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17、劉海民 試論會計信息產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