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兵變是七世紀中國最大混戰之一。是大業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煬帝楊廣派兵平息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的反隋叛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玄感兵變
- 時間:七世紀
- 類型:反隋叛亂
- 隸屬:楊素之子
兵變狀況,楊玄感簡介,
兵變狀況
楊玄感是隋開國功臣楊素之子,從小書本便讀得很好,並且善於騎射,為官正直,很得時人尊敬。大業九年,隋煬帝第二次征高麗時,命其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見煬帝率隋軍主力遠在遼東前線,致使後方兵力空虛。有機可乘,於是乃與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人策划起兵。
他們故意遲滯漕運,不按時發運軍資,並派人暗中召回隨煬帝到遼東的其弟楊玄縱、楊石和在長安的好友蒲山公李密秘密會商,到了六月初三,楊玄感詐稱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的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謀反,領兵占據黎陽,關閉城門,大索男夫。並向附近各郡傳送文書,以討伐來護兒為名,命各郡發兵會集黎陽。
楊玄感任命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河內郡主為懷州刺史。並選精壯運夫五千餘人,船夫三千餘人,殺三牲誓師,起兵反隋。
後來李密趕到,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計:但楊玄感卻決定用下計,錯誤地認為打下東都,才能大長士氣,並可以抓獲文武百官的家屬作為人質,遂盡焚屯於黎陽的龍舟,率兵向東都洛陽進發。同時,命其弟楊玄挺率一千人進攻河內,唐偉(原回響楊玄感,此時已背叛楊玄感)憑藉堅城據守,楊玄挺軍久攻不克。隋廷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和民部尚書樊子蓋接到楊玄感起兵的訊息,立即加強東都的防禦。
修武縣(今河南武陟)民也幫助隋軍據守臨清關(在今河南新鄉東北),使楊玄感軍無法過關,不得不從汲郡(治衛縣,今河南淇縣東)南渡黃河,繼續向東都前進。叛軍未遇任何抵抗,很快到達偃師(今河南偃師東)。
楊玄感乃命其弟楊積善率兵三千從偃師以南沿洛水西進,楊玄挺自白司馬坂(即白馬山,在今河南洛陽北邙山北麓)越過邙山從南面向東都發起進攻,楊玄感率三千餘人馬緊隨其後。東都方面派河南令達奚善意率精兵5000抵擋楊積善,將作監及河南贊治裴弘策率八千人迎戰楊玄挺。
當時,楊玄感的士卒多為沒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夫,手執單刀柳盾,也沒有弓箭鎧甲,但士氣高昂,而隋軍士兵雖裝備精良卻士氣低落,故達奚善意軍不戰自潰,裴弘策軍五戰五敗,只帶十餘騎逃回城中。十四日,楊玄挺直抵太陽門,將東都包圍。楊玄感屯上春門(洛陽北門),每次向眾人發誓都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者不顧破家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眾皆感奮,每日投營報效者有數千人。
楊玄感收編隋軍降眾,招募百姓,得五萬餘人,很多達官貴族子弟也紛紛投奔他。乃分兵五千占據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陽西),五千人把守伊闕道(在今河南洛陽南),派開國元勛韓擒虎之子韓世萼率三千人包圍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顧覺率五千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楊玄感親率主力攻打東都,樊子蓋隨機拒守。楊玄感一時無法攻破城池。
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派刑部尚書衛文升統兵四萬救援東都。衛文升軍經崤(在今河南洛寧西北)、澠池(今河南澠池東),在東都城北和楊玄感軍交鋒,衛文升部且戰且走,至金谷(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與楊玄感軍形成對峙之勢。楊玄感軍屢敗衛文升軍,使其實力大損。衛文升遂孤注一擲,在邙山南與楊玄感軍決戰,一日之內雙方交戰十餘次。眼看衛文升軍難以支持,恰巧楊玄挺被流箭射死,楊玄感軍才不得不暫時退卻。
這時,遠在遼東的隋煬帝已率隋軍主力回師,命虎賁郎將陳棱進攻據守黎陽的元務本,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侯衛將軍屈突通馳援東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進攻高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楊玄感軍處於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七月二十日,楊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議,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至弘農宮(在今河南陝縣),但是竟被弘谷太守楊智積用計牽制,耽誤了寶貴的三天。及楊玄感軍到達閨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被宇文述、衛文升、來護兒、屈突通等各路隋軍追上,楊玄感且戰且退,一日內三敗。八月初一,楊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列陣與隋軍決戰,楊玄感大敗,僅率十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標誌著隋朝統治階級的大分裂,動搖了隋末的統治,並且更加推波助瀾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火焰,為隋亡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