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初(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浮空器研發中心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燕初,現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浮空器研發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燕初
  • 國籍中國
  •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楊燕初,主要研究方向為飛行器設計,工程力學,多學科最佳化設計。

研究方向

飛行器設計,工程力學,多學科最佳化設計。

主要貢獻

一、引領重大項目攻關、聚力核心技術突破。
作為浮空器研發中心總負責人,始終圍繞浮空器研發工作,立足於國家重大需求,紮根一線,做好科研攻關。藉助多種渠道,快速熟悉、全面了解國家需求,不斷快速適應並調整研究方向以滿足國家實際需要。始終堅持“虛心學習、認真總結、即時跟進”的態度,適應日益迫切的學科交叉需要。近十年來,持續核心技術研究,面對攻關過程中接連出現的問題,堅持初心不放棄,認真分析、深挖深究,經過不斷的努力,2022年5月15日,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發放場地升空,浮空艇升空高度達到4762米,創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刷新了多項世界紀錄,將國內科學觀測帶入超前模式。作為技術研發總負責人,具體負責高空科學氣球的研製發展,繼承發揮並持續改進了高空科學氣球技術,提升了能力、拓展了套用;作為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推進了我國系留氣球的發展,不斷提升並創造了系留氣球駐空高度新的世界記錄。
二、矢志為國觀測,紮根科研一線。
作為一名常年堅守在研發一線的黨員,楊燕初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踐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堅持在條件艱苦地區開展科研工作,上高山下遠海。為回響國家青藏科研的需求,2019年至今,長期帶領團隊持續在青藏高原開展任務,無懼嚴寒、高反等影響,2022年外場試驗期間,為確保任務的有效開展,疫情期間深入崑崙山大峽谷腹地一月有餘,面對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勇於面對、積極應對,堅守崗位,最終在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項國際級難題。為回響國家探索遠海遠域的實際需求,2020年,帶領團隊前往南海開展科研任務,全程歷時兩個月,為更多的收集數據,在科考船不能靠岸的情況下,海上漂流近50天,在此期間,儘管有著嚴重暈船、持續高溫、多輪颱風的影響,仍克服身體不適,保證科研工作不間斷,最終確保了任務的圓滿完成。
三、肩負使命迎難而上,做攻關前沿“領頭羊”。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楊燕初堅定信念,謹記使命,用理論武裝頭腦,樹立並堅定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動展現了科研人的使命擔當。在工作中要求自己面對問題, “不推責、不拖延、不含糊”,勇於擔當,儘量將工作“提前想、往前做”,服務大局。2018年內蒙古外場期間,地面突然遇到10級陣風,試驗用大型充氣帳篷被大風吹倒,由於試驗已經全面展開,為保證試驗的進行,楊燕初帶領大家堅守崗位,雖人被帳篷壓倒並拖拽,但仍未放棄,最終在堅守下保證了任務的完成。2022年青海外場期間,在試驗開始階段,因系統尚未充分磨合,出現了預期外的突發性問題,即在飛行過程遇到了高空冷雲等極端環境的影響,若處置不當,會對平台造成嚴重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發揮領頭羊作用,勇敢承擔壓力,迅速開展問題分析,準確定位後,進行了有效應對,使得問題得以及時解決,確保了平台的安全。作為工程團隊,浮空器團隊更多工作需要在外場進行檢驗驗證,每年有3到6個月需要堅守外場。外場期間,突發性事件層出不窮,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短短十幾米的上坡,走完便氣喘噓噓,生活用水、保障物資極度匱乏,很多隊員還未完全適應高海拔環境便迅速投入試驗中,楊燕初帶領團隊不慌亂,不抱怨,不猶豫,對技術問題細緻分析,對克服工作環境帶頭做表率,真正成為攻關一線的“壓艙石”、克服困難的“頂樑柱”。

所獲榮譽

2023年2月,被中國科學院(中科院)授予2022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2023年4月,榮獲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