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儒,1943年3月出生,1964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套用數學專業,北京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A類一級)、博士生導師、知識工程研究所所長(歷任計算機系副主任,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際註冊科技專家。兼任國際一般系統學會中國模糊信息與模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離散數學專委會主任與知識工程委員會副主任等。曾十餘次出國出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與合作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炳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科學家
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發現理論,知識發現,套用創新,教學方面,科研方面,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知識發現與智慧型系統;柔性建模與集成技術。
主要貢獻
主要貢獻是:在知識發現領域當前國際進展中的兩個重大問題(難題)上有所突破。具體而論:
發現理論
(1)在國際上開創了從內在認知機理出發研究知識發現的新路徑。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識發現過程(系統)視為認知過程(系統),用系統論與認知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研究複雜的知識發現過程。
(2)首次發現了知識發現系統內在認知機理涵蓋的三個機制(原理):雙庫協同機制、雙基融合機制、信息擴張機制,分別相應地給出其核心定理及其實現技術。
(3)首次獨立提出基於知識庫的知識發現(KDK):這是在國內外尚待開拓的領域。
(4)由(1)--(3)直接誘導出7個新過程模型構造方法;派生出10種新技術方法;引發出4類新型實用智慧型系統構造方法。由連續5次查新、6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已授權)和多種評價等,證實其原創性、先進性與新穎性。
(5)綜合集成上述成果,於2002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逐步完善與拓展了原創性理論----基於內在認知機理的知識發現理論KDTICM。
知識發現
(6)研發出基於知識庫的知識發現——教育部組織的重點科技項目鑑定意見為“該項成果是集理論、軟體(功能)與套用於一體的創新性研究;系統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國內外現有的知識發現軟體產品相比具有全新的四個特徵和優勢。
套用創新
(7)套用創新:利用七年時間,已經在鋁電解生產、農業、現代遠程教育網、氣象、國際商務、蛋白質3維結構預測等領域套用推廣。特別是在國際上極少見到利用知識發現技術取得“硬效益”的情況下,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8)國內外對上述成果的典型評價:分別於2002年6月和2006年6月獲得以“國際科學學會”的名義頒發的“成就獎”與“傑出成就獎”。楊炳儒教授在中國大陸獲獎者;“這些聲望很高的榮譽只獎勵給那些在其研究領域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有可能對其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者。”
教學方面
(9)在教學方面---講授12門課程,全部脫書脫稿,多次觀摩教學,力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長期博得聽課師生的一致讚譽;提出“知識邏輯結構核心論教學觀”、“知識邏輯結構與思維導圖融合教學法”;發表教學改革的論文;承擔教改項目;獨編與主編多部教材;曾在中央電視台與天津電視台講授價值工程,獲獎與好評。先後培養與指導青年教師1名、博士後1名、博士生52 名、碩士生 56名、外國留學生6名。
科研方面
(10)在科研方面----通過國家與省部級正式鑑定或驗收的科研課題共25項,在研課題5項(均為課題負責人);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20篇;出版著作14部(獨專著7部,其一為英文在美國出版;合編著7部);獲國際獎勵2項、位於第一名的學會獎與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共18項;發明人獲4項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另受理3項)、1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和1項軟體產品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