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時,曾用名楊桂林、楊克捷、斯旦、楊洛橋,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鄉橋頭街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源時
- 別名:曾用名楊桂林、楊克捷、斯旦、楊洛橋
- 出生地: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鄉橋頭街
- 信仰: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之前,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之前
1933年1月,在江蘇省立吳江鄉村師範讀書時,參加了共產黨員劉淇生領導組織的讀書會。1936年10月,在南京任國小教師時,又參加了黨領導的救國會(小教聯)。期間,開始秘密地閱讀馬列主義書籍和進步書刊,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10月,隻身奔赴陝北,12月進入中共中央在安吳堡舉辦的青年幹部訓練班第四期學習,並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3月,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安排到麗水地區工作。5月,由麗水特委派遣到諸暨開展抗日活動,被安排在國民黨姚江區擔任區員。7月1日,在諸暨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諸暨邊村、唐仁等村的地主到牌軒下武裝收租時,與中共諸南區委組織的土槍隊發生衝突。楊源時以區員的身份帶警察制止地主武裝逼租,引導雙方談判,按“二五”減租法實施,使農民得到較大利益。 1938年10月到1940年11月,楊源時先後擔任中共蕭山縣工委書記、紹興縣工委書記、嵊縣中心縣委書記。在紹興、嵊縣期間,他重視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利用各種關係,開展抗日宣傳,並在工人及進步分子中發展黨員。1940年春,浙東發生糧荒,中共紹屬特委要求各縣將解決糧荒作為重要任務。楊源時部署領導嵊縣4000饑民在6月3日開展請願鬥爭,要求國民黨政府懲辦奸商、平抑米價、救濟饑民,迫使當局採取了一些措施,緩解饑荒。1940年11月,楊源時奉調中共中央東南局黨校學習,隨軍東進敵後。1941年1月被派到蘇中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後任中共泰縣縣委副書記,第三地委委員、泰州縣委書記,靖江縣委書記、縣長。 1943年因領導靖江鬥爭取得勝利,受到上級登報嘉獎。1945年4月進蘇中黨校學習,結束後任蘇中南下幹部隊支部書記,隨軍南下蘇浙地區,任中共蘇南第一地委組織部長、溧高縣縣長。
日本投降後,帶領縣政府人員進駐溧水縣城。10月北撤山東。1946年2月起,先後在魯南地區任中共邳縣縣委書記、山東警備九旅十七團政委、中共蒼山縣委書記。在國民黨部隊向山東發動重點進攻時,堅持原地敵後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3月底,楊源時調任魯中南南下幹部縱隊第十大隊隊長,隨軍南下浙江,先後任浙江省第八行政區副專員、金華地區專員、金華地委書記兼專員,參與領導了剿匪反霸、恢復發展經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工作。1952年11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教部副部長等,在1956年浙江省第二次黨代會上,被選為省委候補委員。在1957年反右鬥爭中,受到錯誤處分,內定為中右,被撤消職務,下放基層鍛鍊。1960年7月後,先後任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嘉興地委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浙江省委政治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11月後,先後任省衛生廳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領導小組副組長,副書記、副廳長。1973年時曾被省革命委員會政工組定為犯“走資派錯誤”,繼續遭到批判鬥爭。1979年12月起,任浙江省教育學院副書記、副院長,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1980年3月,省委為其落實政策,撤消1958年的處分,恢復名譽,恢復原工資級別;同時撤消1973年省革委會定的犯“走資派錯誤”的決定。1985年6月離休,繼續任省委黨史委員會副主任。著有《黨對知識分子政策》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