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孫:篆書說文解字敘》是2018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沂孫:篆書說文解字敘
- 作者:趙宏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ISBN:9787514919646
內容簡介,前言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學習書法務需深入理解漢字的源流演變。從漢字發展來看,篆書處於漢字發展的早期,若從盤庚遷殷算起至秦統一中國,約有一千一百年的時間完全是篆書史,占書法史三分之一的時間,遑論篆書發展一直貫穿整個書法發展的歷史。篆書對後世其他字型如隸、楷乃至草書的演化還具有指導、約束乃至規範作用,若能深入學習,自然會對書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書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後人將秦代的篆書稱為小篆,而將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籠統地歸為大篆範疇。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據說為秦相李斯所創,字形取縱勢,筆畫粗細一致,圓潤遒勁,結體均衡對稱。篆書在漢代很長一段時間仍被作為“正體”使用,後因隸書、楷書漸次興起,篆書套用漸少,書寫也漸式微。至唐,篆書頗有中興之勢,此時出現了一位篆書大家李陽冰,直接承續秦篆風格,向為後世視為篆法正宗。宋初對《說文解字》進行整校,金石、文字之學也得到發展,但宋元而下,篆書仍基本受“二李”影響,連書學巨纛趟孟頫也難逃藩籬。此種狀況直至清中期才得以改觀。
清代樸學發達,國小興盛,篆書識寫漸成一種修養,書者眾多,名家輩出,清代成為超出唐代的篆書又一發展高峰。清代篆書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衣書家”鄧石如,其篆書“書宗二李”,再稍參隸書筆意,旁搜三代鼎彝,汲取秦漢六朝的營養,輔以長鋒羊毫,所書篆書“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充分發揮虛實對比之妙,將世人認為婉轉、陰柔甚至拘板的小篆,演為沉雄樸厚、富有陽剛之美的新篆體,為篆書的發展開闢了新天地,故康有為視之為清代篆書的“教化主”。繼之而起的昊讓之、徐三庚、昊育、胡澍、趙之謙、莫友芝、楊沂孫、昊大澂、昊昌碩、黃牧甫等,無不是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或從體勢上加以誇張,或復吸收北碑的筆意,或熔鑄殷周金文及石鼓於一爐,各有創新,使篆書在清代達到鼎盛的局面。
以上粗略勾勒出篆書的發展脈絡,使我們知曉學習篆書有兩類好的取法對象:一類是漢魏之前的古代篆書,包括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秦漢金石篆書等,多為金石拓片;另一類是清人篆書,因時代較近,絕大多數是墨跡。一般而言,金石拓片年歲久遠,字跡多有模糊,但墨跡相對清晰,能看清運筆軌跡,較易人手。學習篆書取法古代金石書跡當然屬“取法乎上”,但清人的篆書成就也絕不可忽視,因為清人也在學習古人,並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他們不僅神接上古,意泳三代,用柔軟的毛筆子宣紙上書寫出本是鑄刻而成的文字,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的筆法,也書寫出異彩紛呈的篆書風貌,這是我們學習篆書必須借鑑的。
前言序言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學習書法務需深入理解漢字的源流演變。從漢字發展來看,篆書處於漢字發展的早期,若從盤庚遷殷算起至秦統一中國,約有一千一百年的時間完全是篆書史,占書法史三分之一的時間,遑論篆書發展一直貫穿整個書法發展的歷史。篆書對後世其他字型如隸、楷乃至草書的演化還具有指導、約束乃至規範作用,若能深入學習,自然會對書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書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後人將秦代的篆書稱為小篆,而將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籠統地歸為大篆範疇。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據說為秦相李斯所創,字形取縱勢,筆畫粗細一致,圓潤遒勁,結體均衡對稱。篆書在漢代很長一段時間仍被作為“正體”使用,後因隸書、楷書漸次興起,篆書套用漸少,書寫也漸式微。至唐,篆書頗有中興之勢,此時出現了一位篆書大家李陽冰,直接承續秦篆風格,向為後世視為篆法正宗。宋初對《說文解字》進行整校,金石、文字之學也得到發展,但宋元而下,篆書仍基本受“二李”影響,連書學巨纛趟孟頫也難逃藩籬。此種狀況直至清中期才得以改觀。
清代樸學發達,國小興盛,篆書識寫漸成一種修養,書者眾多,名家輩出,清代成為超越唐代的篆書又一發展高峰。清代篆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衣書家”鄧石如,其篆書“書宗二李”,再稍參隸書筆意,旁搜三代鼎彝,汲取秦漢六朝的營養,輔以長鋒羊毫,所書篆書“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充分發揮虛實對比之妙,將世人認為婉轉、陰柔甚至拘板的小篆,演為沉雄樸厚、富有陽剛之美的新篆體,為篆書的發展開闢了新天地,故康有為視之為清代篆書的“教化主”。繼之而起的昊讓之、徐三庚、昊育、胡澍、趙之謙、莫友芝、楊沂孫、昊大澂、昊昌碩、黃牧甫等,無不是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或從體勢上加以誇張,或復吸收北碑的筆意,或熔鑄殷周金文及石鼓於一爐,各有創新,使篆書在清代達到鼎盛的局面。
以上粗略勾勒出篆書的發展脈絡,使我們知曉學習篆書有兩類最佳的取法對象:一類是漢魏之前的古代篆書,包括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秦漢金石篆書等,多為金石拓片;另一類是清人篆書,因時代較近,絕大多數是墨跡。一般而言,金石拓片年歲久遠,字跡多有模糊,但墨跡相對清晰,能看清運筆軌跡,較易人手。學習篆書取法古代金石書跡當然屬“取法乎上”,但清人的篆書成就也絕不可忽視,因為清人也在學習古人,並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他們不僅神接上古,意泳三代,用柔軟的毛筆子宣紙上書寫出本是鑄刻而成的文字,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的筆法,也書寫出異彩紛呈的篆書風貌,這是我們學習篆書必須借鑑的。
故我們專門編選了這套“清代篆書名家經典”叢書,所選諸帖基本涵蓋了清代有成就、有特色、有地位的篆書家,每帖皆附有作者簡介、作品簡介及釋文。這些作品中,鄧石如的剛健婀娜、渾雄樸厚;昊讓之的修長婉麗、婀娜多姿;莫友芝平和筒靜中兼有道麗厚重;徐三庚則以“昊帶當風”式的流轉妍美令人過目難忘;胡澍靈動遒勁,飄逸中不乏柔媚;趙之謙則篆兼諸體,流轉姿媚又不乏厚重;楊沂孫於寬博謹嚴之中又不失遒婉俊逸;昊大激熔鑄大篆而以莊重穩健出之;黃牧甫取法金文,疏逸遒勁而不失嚴謹;昊昌碩一生研習“石鼓文”,一日有一日境界,所書大氣磅磚;王福庵則直接斯、冰,勻穩凝重中兼有道健淳勁……學者皆可依己所好選臨。
明人趙宦光於《寒山帚談》中曾稱“不專攻一家,不能人作者閩奧;不泛濫(覽)諸帖,不能辨自己妍媸”,很辯證地說出了“博覽”和“專攻”的關係。學習書法必以博涉群帖、增長見識為首要,也必以“學宗一家”、深入堂奧為門徑,最終目的是為了“變成多體”,寫出自己的風格與面目。希望這部清代篆書叢輯能為學習、研究篆書者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