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氏絲鰕虎魚
- 界:動物界
-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 科:鰕虎魚科Gobiidae
- 亞科:鰕虎魚亞科Gobiinae
- 屬:絲鰕虎魚屬Cryptocentrus
- 拉丁種名:yangi
- 命名人:Chen, 1960
簡介,生活習性,現狀,
簡介
中國產的鱸形目魚類共分91科約1031種。其中南海種類最多。因鰭具鰭棘,又稱棘鰭類。上頜骨通常不參加口裂邊緣的組成;背鰭一般為2個,互相連線或分離,第一背鰭為鰭棘(有時埋於皮下或退化),第二背鰭為鰭條;尾鰭分枝鰭條不超過17條。腰骨通常直接連於匙骨上;頭骨無眶蝶骨,有中篩骨,後顳顬骨常分叉;肩帶無中喙骨;無韋氏器;一般有上下肋骨。鱸形目魚類絕大多數是海產魚,僅少數如鱸科、麗鯛科等生活在淡水水域。一般分布在溫熱帶海區。
生活習性
鱸形目魚類個體大小變異很大。大者如鮪魚,小者如矮鰕虎魚,一般魚類體長在30~250厘米。該目魚類中只有少數種類危害人類,如魣魚,體長2米,性極兇猛,常襲擊游泳的人們。
鱸形目魚類除少數生活在狹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有的要作長距離的生殖洄游,以繁殖後代和越冬。大多為卵生,亦有卵胎生,體內受精。
現狀
硬骨魚綱中種類最多的一目,全世界已知有8000種以上。包括許多重要的經濟魚類,我國重要的海產食用魚多屬此目,廣泛分布在海洋,也有少數種類產於淡水水域。鱗片多為櫛鱗,鰭有棘,鰾無鰾管。例如: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尾柄長為高的3倍多,鱗片較小,脊椎骨25~26個,耳石大,石首魚由此而得名。在生殖季節結成大群,能發出很大的聲音,這是靠鰾肌的收縮,壓迫鰾壁,使鰾壁發生共振,洄游至沿岸河口地區產卵。為我國最重要的洄游性底層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及南海。小黃魚(Pseudosciaena poly-actis),體形似大黃魚但較小,尾柄長為高的2倍多,鱗片較大,脊椎骨約29個,耳石也大,和大黃魚同屬石首魚科。每年春季洄游至近岸產卵,為我國最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分布於渤海、黃海和東海。帶魚(Trichiurus haumela),體呈帶形,尾細長如鞭。口大,上下頜有銳齒。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我國南北沿海均產。上述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再加上軟體動物門的烏賊,為我國四大海產。在我國海洋漁業產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造成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四大海產中除烏賊的產量尚屬穩定外,其餘三種均逐年下降。大黃魚由最高年產量19.7萬噸(1974年)下降到目前僅有1萬餘噸(1988年為1.8萬噸);小黃魚由最高年產量16.3萬噸(1957年)下降到目前僅2萬餘噸(1988年為2.4萬噸)。造成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巨觀管理失控,過度捕撈;海洋污染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鱸魚、鱖魚(又名桂魚)、真鯛(又名加級魚)、鮐魚、銀鯧也都是很有經濟價值的產業魚類。羅非魚(又名非洲鯽魚),原產非洲,現已在東南亞廣泛養殖,我國近年來移入並闢為工廠化養殖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