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書室

楊氏書室

松谿縣茶平鄉吳山頭村沿山路走二里許,便到湛盧山劍峰下。這裡諸山環列,岩石奇秀,花木交蔭,恬靜清幽,其中有一遺址——續賢庵,又叫楊氏書室。據《縣誌》載,乃元朝楊纓所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氏書室
  • 所屬人:楊櫻
  • 時間:公元1053年一1135年
  • 地址:湛盧山劍峰
簡介,其人其事,

簡介

楊櫻,字綿蚣,號釣溪,於元惠帝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從將樂縣松溪就任湛盧書院山長,他是北宋理學家楊龜山七世孫。
龜山即楊時(公元1053年一1135年),字中立,祖居將樂縣,官至龍圖閣學士,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為龜山先生。他先後學於理學家程頗,程頤門下,同游酢(建陽長坪人)、呂大臨(陝西藍田人)、謝良佑(河南蔡上人)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據《宋史》載:楊時與同學游酢拜見程頤於洛陽,“一日見頤偶瞑坐,楊時與游酢特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世人稱頌這種尊師重道美德為“程門立雪”。後來楊時學成回到南方,他的老師程顆去送行,並說:“吾道南矣。”其後東南學者把楊時奉為“程氏正宗”。後人盛傳朱熹是龜山先生的學生,其實楊時逝世於公元1135年,當時朱熹才六虛歲。雖然他沒有直接受業於楊時門下,但是,楊時歸閩後,受業者甚眾,胡憲、羅從彥皆是其高徒。
後來羅從彥傳之李同,李同再傳給朱熹。他們是間接的師生關係。不過,宋代理學首創者是周敦頤,繼承和發揚者是二程,東面傳播者是楊時,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們一脈相承,學說基本一致,所以世稱“程朱之學”。
楊纓的身世,說明楊家和“程朱之學”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楊纓的父親楊省三在元至正年間又是建寧府學丞,所以說,他們是“理學世家,書香後裔”。

其人其事

楊纓秉性剛正,聰慧好學,對濂、洛、關、閩之學功底很深,與學者辯論經史,探微抉奧,評人品邪正如指諸掌,善草篆有虬龍蒼松之致,工詞賦有陽春白雪之調,更加教學有方。在他任湛盧山長期間,四方學子來院聽道者甚眾,有“如坐春風之喻”。他寓居城內壽安坊,時到書院講學,時登山探勝,並捐奉創建續賢庵於湛盧山中,置田若干作為庵堂收入。因慕此山乃歐冶子鑄劍之所,朱於仗履存神之地,故名“續賢庵”,俗稱中庵,並勒石為記。他享壽八十二歲,死後葬於杉溪里。松人為紀念他對湛盧書院的貢獻,奉祀其神像於中庵。他有克孝、克忠、克思、克智、克廉五個孩子,除三子克思搬回原籍居住外,其餘四子都在湛盧山周圍繁衍。長子和五子住城內,二予遷東關里吳屯村,四子徙居黃屯、上坑村等。楊纓後代每年春、秋二季,必到中庵祭祖。
到了明朝正德年間,楊纓的九世孫,叫楊茂,少年時代就以詩文聞名於全縣。當他考中舉人,領回賜匾之後,就往湛盧山續賢庵,發憤讀書六年,學識更加淵博。到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又考中進士。官至評事,升江西僉憲,可年僅三十二歲就與世長辭了。著有《湛盧山人集》,現已失傳。由於楊茂隱居湛盧山發憤讀書,學有成就,對當時全縣學子影響很大。大家認為湛盧山山明水秀,是讀書求學的理想地方,因此,紛紛到湛盧書院和續賢庵求學者甚多,使我縣在明朝一代出現了許多良臣和學者。
續賢庵一直保存完整,但到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失火,燒成廢墟,僅留下金鐘一個,鋼爐一口,由吳屯楊姓保存下來。到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公元1872年),由楊鐘銘等向本族勸募銀元重建。到民國十九年又一次再建,並改名為“楊氏書室”。1952年以後,因無人看管,書室遂漸殘破,目前還留下一個大石缸,一口香爐和“楊氏書室”的石匾。其他文物都散落在荒草殘垣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