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樵谷,原名夏,字蘭生,號幻海,別號門禪、復叟、晚晴老人、印可老人等,尊稱樵谷道長。生於1885年5月18日,江蘇鹽城人。著名愛國將領,佛學大師,書法家,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樵谷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5年5月18日
- 職業:佛學大師,書法家,詩人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楊樵谷出生在江蘇鹽城西鄉一個私塾教員家庭。六歲即熟讀詩經,八歲時能背誦四書、五經,在當地被譽為神童。
人物經歷
1905年,考入清江浦江北師範學校讀書兼做私塾教員。經人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成為反清和國民革命早期活動的骨幹分子。1909年,考入揚州兩淮高等師範繼續讀書,秘密播撒革命種子。1912年,回響孫中山發出的“有志青年者從戎”的號召,在家人的支持下,以武考第一、文考第二的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後,半年內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19年,任北洋政府北平衛戍區少校參謀。“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同情學生,在率部處理學運時提前“暗除警戒”,因此遭到北洋政府的處罰。
1925年,到廣州面晤桂督兼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和白崇禧,李任命他為第七軍總參議,率部馳援被吳佩孚軍圍困於武漢的劉玉春師。他巧妙指揮,內外接應,很快使被圍部隊衝出重圍轉危為安。隨後,他僅率第七軍兩個旅八千餘人,往來於桂林、梧州、長沙、武漢,擊潰了吳佩孚的十萬大軍,使吳軍大傷元氣,被譽為“鐵軍”。1928年,在得到蔣介石的同意後,劉峙與顧祝同共邀他出任徐州公安局長。時值馮玉祥倒蔣,徐州乃兵家必爭要地,駐軍龐大,奸匪眾多,治安不易。他到任後,不足半年,使徐州的不良風氣盡皆轉移。後因厭倦內戰,再次離開了軍界。
抗日戰爭爆發後趕赴上海,任國民黨第69軍總參議。他以57、55兩師為骨幹,從日軍手中奪回浦東,又同第69軍軍長阮紹文一起,率李松山、施忠誠、譚經國等師血戰虬江碼頭,克復軍工路。由於當時國民政府戰略失誤,致使淞滬會戰失敗。1938年初,他應李宗仁和江蘇省代主席韓德勤之邀,任“蘇北抗日游擊總司令”,轄三個專區司令及兩個野戰師,以拱衛蘇北及台兒莊戰場之背。後因台兒莊戰役調走野戰師,更因各級領導層中漢奸裡應外合,他苦撐42天后蘇北失陷。
此後數年時間裡,楊樵谷雲遊四方,廣結佛緣,並潛心研佛,挺身護法。他先後成書《剖佛燈考》、《大坪附疑解》、《洗像池解》、《峨嵋略一卷》、《阿彌陀經注釋》。
1949年,國民黨政府搖搖欲墜,但蔣介石不甘心就此退出大陸,想固守大西南,於是,坐鎮溪口,搖控孫元良、張文源、羅廣文等40萬四川守軍,布防於川東北大巴山沿線。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委范銘將軍(解放後任川北地委書記,後到西南局工作)請楊樵谷做張文源、羅廣文(張、羅是楊樵谷的學生)等國民黨將領的工作,爭取和平解放四川。他連續往來於達縣、重慶。在他的積極參與下,1949年12月16日川東終於宣告和平解放。范銘將軍評價他時說:“老先生大義感動國民黨將士起義,得以和平解放,此功德無量。否則大巴山要血流千里。”
1952年9月,李濟深副主席在北京面晤楊樵谷,請他參加政務院(後改為國務院)文史研究館工作。195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74年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