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7年10月17日,楊槱(別號君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江蘇省鎮江句容縣。
1930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廣州南來北往的船隻很多,從那時起他就迷上了船,曾寫過題為“廣東造船史”的文章。
1935年,廣州培正中學畢業,赴英國留學,考入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在此期間每年暑假都去英國巴克來的克爾造船廠接受學徒與繪圖員的訓練。
1940年3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畢業,獲一等榮譽學士學位,5月回國後,歷任同濟大學講師、重慶民生機器廠副工程師、重慶商船學校(為原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因戰火內遷,今大連海事大學前身)教員、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
1940-1944年任重慶民生機器廠副工程師、工程師;同濟大學講師;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為原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因戰火內遷,今
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教員;交通大學教授。
1944年11月,作為中國海軍造船人員赴美服務團團員到美國東海岸各地造船廠及有關學校參觀實習,併到費城美國海軍造船廠擔任協助監造官,監造船、艦,學到了不少關於艦船設計與建造、生產計畫管理、輪機修理等方面的經驗。
1946年1月,回國後,先後任海軍江南造船所工程師、海軍青島造船所工務課長、上海海軍機械學校教務組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同濟大學教授、造船系主任、大連造船廠委員會工務處長、中蘇造船公司副總工程師、渤海造船廠籌備處工程師、大連工學院教授、造船系主任。
1955年,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併入上海交通大學後,歷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上海造船學院教務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教務長、造船系主任。
197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楊槱任所長。
1980年5月,兼任鎮江船舶學院(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現
江蘇科技大學)副院長。
1981年1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4年,當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組長。船舶設計學科博士生導師。
1978年9月和1980年5月,他分別作為中國海洋科學代表團副團長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1982年5月,他作為代表團團長赴英國出席國際船舶系統設計會議。
1984年,他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團人員出訪日本友好城市大阪府。1984年成立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1985年創辦了《船史研究》雜誌,他是船史研究會的名譽主任委員。
1986年,他以近海力學和極區工程國際會議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身分出訪美國。
1990年,應邀去日本大阪府立大學講學。為關心中國的造船事業,楊槱曾向全國人大提交提案,要求對“渤海二號”翻沉事故作科學調查,得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
1992年12月至1997年12月,就任上海杉達大學首任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0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海船穩性規範》。該規範的制定不僅初步改變了中國以往無驗船規範的被動局面,而且隨之提出的幾十個研究課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船舶穩性的研究工作。
1962年,他撰寫的《中國造船發展簡史》,闡述了中國古今造船業的發展歷程以及興衰成敗之道,言簡意賅。此文在1962年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時,引起較大反響。以後,他倡導造船界重視對中國造船史的研究,進而做到古為今用,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以加速中國當代船舶工業的發展。
1965年12月,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被動式減搖水艙的模型試驗及其在設計中的套用》的畢業論文,成為船舶設計部門設計被動式減搖水艙的重要參考資料。15000噸自卸式運煤船是他指導畢業班學生進行的一項新船型預研工作,通過對船上的卸煤裝置、煤倉布置和煤斗振盪裝置等多項研究,認為當時在中國建造該型船舶是可行的,並製造了一個船模。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運和造船部門確認該型船舶對中國沿海煤運具有一定的優越性。5000噸經濟型近海乾貨船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他主持並與交通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合作研製的一種船型。當時他率領研究生到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等沿海港口及某些船上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了國內外同類型船舶的有關資料,針對當時燃油價格高漲與該型貨船空載時適航性欠佳等問題,對船舶的服務航速、船艙布置與壓載等問題做了詳盡分析。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得到承擔該型船舶技術和施工設計的上海船舶設計院同行的稱讚。該型船於80年代成批投產。
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船舶航運業的日益發展,船舶航運的經濟性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在船舶設計時就考慮到航運的經濟性,就有可能建造出成本低又符合訂貨者要求的船舶,使之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楊槱憑長期從事船舶設計工作的經驗,在70年代中期就大力倡導和從事船舶技術經濟論證方法的研究。他領導的科研小組與有關研究單位合作,分別對5000噸級近海乾貨船、15000噸級遠洋貨船等進行技術經濟論證,編制了電腦程式。
80年代中期以來,他指導研究生從事沿海和長江煤炭、石油、貨櫃運輸系統的分析研究,旨在選擇最優船型與船隊組成。在分析中既考慮到船、港口與航道的配合,也考慮到海上氣象、營運中的操作效率以及營運成本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他的科研小組套用現代預測技術、運籌學和系統分析方法解決了水運系統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隊規劃等問題。此外,他的科研小組套用電子計算機對水運系統運行的動態摸擬做過一些成功探索。
80年代中期以來,他指導研究生從事沿海和長江煤炭、石油、貨櫃運輸系統的分析研究,旨在選擇最優船型與船隊組成。在分析中既考慮到船、港口與航道的配合,也考慮到海上氣象、營運中的操作效率以及營運成本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他的科研小組套用現代預測技術、運籌學和系統分析方法解決了水運系統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隊規劃等問題。此外,他的科研小組套用電子計算機對水運系統運行的動態摸擬做過一些成功探索。
楊槱早年跟隨造船專家葉在馥,從事船舶設計工作,先後發表了《川江船型之檢討》、《川江枯水船之穩度》等學術論文。
1960年,他主持並領導制訂了中國第一部《海船穩性規範》,該規範的制訂,以及隨之提出的幾十個有關的研究課題,推動了中國船舶穩性的研究工作。1963年他主編了《船舶靜力學》教科書。他是中國造船專業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導師之一。
1963年起,他指導研究生對被動式減搖水艙進行了大量系統的試驗研究,其研究成果日後為船舶設計和研究單位廣為套用,促進了能改善船舶適航性的減搖水艙技術的發展。
他主持編制了《乾貨船主要尺度分析》、《按常用的三種系列船型資料設計船體型線》、《按母型船設計型線》等多種程式。他率先發起並與國內有關研究單位聯合研製了《海軍貨船設計集成系統》,該項研究成果分別獲1980年國防工辦、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在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基礎上,他與兩位青年教師合編了《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一書,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評為優秀教材。
楊槱是中國造船科技發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寫了《中國造船發展簡史》,扼要地闡述了中國古今造船業的發展歷程以及興衰成敗之道,言簡意賅。當此文在當年舉行一的當代中國第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上宣讀時,引起較大反響,並得到歷史學界的好評。此後,他倡導和號召造船界應重視對中國造船史的研究,進而做到古為今用,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以加速當代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他身體力行,親自撰寫了《近代和現代中國造船發展史》、《秦漢時期的造船業》、《早期的航海活動與帆船的發展》、《對泉州灣宋代海船復原的幾點看法》、《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進一步探索》等多篇論文。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的造船史研究工作於80年代有所發展。1983年,在楊槱親自主持下建立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造船史學組。1984年,造船史學組升格為船史研究會,成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一個專業委員會,使中國的船史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軌。他是船史研究會的名譽主任委員。1991年12月,船史研究會與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聯合舉辦“世界帆船發展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這是東亞地區召開的第一次船史國際會議,楊槱擔任會議主席。
楊槱是中國套用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的積極倡導者、組織者和學科帶頭人。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電子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楊槱深感電子計算機技術對造船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倡導在船舶設計領域普及電子計算機的套用。他不僅身體力行,帶頭利用電子計算機革新船舶設計的全過程,而且帶動和組織國內有關研究單位編制有關輔助船舶設計的電腦程式系統。他領導的科研小組及培養的研究生首先編制了實用性較強的貨船主要尺度要素電腦程式,並得以廣泛套用。以後又陸續編制了一系列有關船體線型設計和船舶性能計算的電腦程式。他率先發起並與國內有關單位聯合研製了“海洋貨船設計集成系統”,這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1980年國防工辦、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他多次赴日本、英國、德國和美國參觀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推動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
1980年,他編寫了《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套用》作為研究生教材,並率先招收船舶技術經濟論證方面的研究生,有力促進了這門學科在中國的發展。1985年,他與兩位青年教師合編了《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一書,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評為優秀教材。撰寫了《近代和現代中國造船發展史》、《秦漢時期的造船業》、《早期的航海活動與帆船的發展》、《對泉州灣宋代海船復原的幾點看法》和《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進一步探索》等多篇論文。
楊槱.川江枯水船之穩度.中國造船工程學會,1943.2楊槱.川江船型之檢討.中國造船,1948(1).
楊槱.對造船高等教育的一些意見.中國造船,1958(1).
楊槱.中國造船發展簡史.中國造船工程學會1962年年會論文集,第二分冊,運輸船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62.
楊槱,劉靜.船舶靜力學.北京科學教育編輯室,1963.
楊槱,裘泳銘.乾貨船的主要尺度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78(1).
楊槱,秦士元,胡達.乾貨船的主要尺度的最最佳化計算.中國造船1981(1).
楊槱,張仁頤.多用途乾貨船主尺度的確定和經濟論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82(3).
楊槱.對泉州灣宋代海船復原的幾點看法.海交史研究,1982(4).
楊槱,張仁頤,仰書綱.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
楊槱.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的進一步探索.船史研究,1986(2).
李湛,楊槱.江海直達船的適航性和經濟性.中國航海,1988(1).
人才培養
楊槱是中國造船專業各學科中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導師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造船界興起研究船舶適航性和不規則波的高潮,他選擇“被動式減搖水艙”這一課題以期求得實際效果,並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3年—1965年,他指導研究生從事減搖水艙的研究,在國內從無到有建立了減搖水艙的模型試驗設備。
楊槱不僅有豐富的經歷,而且知識面很廣,加上他對國內外造船科學技術發展的敏感性,故而在他所從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無不貫穿他活躍的思維和創新精神,成為中國船舶設計和造船史研究領域中新技術和新思想的重要傳播者。楊槱不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識,不斷進取,而且不忘培養接班人。他本人就培養了5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碩士研究生。對於後輩,他寄予極大的希望,常常給年輕人壓擔子,主動為他們創造學習和工作的條件,使他們能很快地成長,因此在他倡導和從事的學科領域中,人才輩出。對造船界前輩,他十分尊重,並經常教導學生向他們學習。
楊槱從事教育行業70餘載,始終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科研創新為指引,以實踐能力為目標,培養了一大批教育界和造船界的骨幹精英。黃旭華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徐芑南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總設計師)等都是他的學生。2013年,楊槱榮獲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資料 |
---|
2009年05月 | 60年來為上海的建設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人物 | |
2016年12月 | 國家海洋局“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 |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
1962-1984年 |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 |
1978年 | 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八屆上海市人大常務委員 | |
1979-1988年 | 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 | |
1979年 | 中國海洋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 |
1983年 | 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副會長 | |
1986年 |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連續三屆) | |
|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 |
1989年 |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連續兩屆) | |
| 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 |
| 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 |
人物評價
楊槱為了新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需要,輾轉南北,從事造船廠的建設工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轉入高校從事教務領導和教學工作。雖然眾多的行政工作纏身,但他仍手不釋卷,孜孜以求新的知識。
楊槱是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船舶技術經濟論證及船舶運輸系統分析等船舶設計新學科的開拓者和中國船史研究學科的奠基者,為中國現代船舶工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楊槱是中國造船科技發展史研究的奠基者。楊槱熱心社會事務,成為一位頗負盛名的社會活動家。
楊槱一貫好學不倦,悉心追求;服從需要,發揮專長;艱苦樸素,謙虛謹慎;精心育人,為人師表。不論是學問和品德,他都是造船界後輩值得學習的榜樣。
人物影響
楊槱院士獎學金
1997年,楊槱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設立“楊槱院士獎學金”,用以鼓勵青年學生勤奮學習,積極投身中國船舶與海洋科技事業,2010年追加捐贈30萬元,2013年捐贈儀式上再度追加捐贈獎學金50萬元,2013年他將獲得的“上海市教育功臣”獎金20萬元全額捐做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