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崗組

楊柳崗組(Yangliugang Fm)曾稱楊柳崗石灰岩。時代屬中寒武世。分布於浙江西部一帶。命名地點在浙西江山楊柳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柳崗組
  • 外文名:Yangliugang Fm
  • 階代碼:∈1,∈2
  • 命名時間:1955年
基本信息,命名,沿革,特徵,

基本信息

為海相碳酸鹽沉積,以深灰色薄層白雲質灰岩為主,間夾少量鈣質頁岩,含球接子類三葉蟲Lejopyge等為主,其他後頰類三葉蟲有Damesella、Fuchouia等,共厚127米。與下伏大成組呈整合接觸。

命名

盧衍豪等1955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浙江江山縣大陳東北的楊柳崗。

沿革

命名時稱楊柳崗石灰岩,1959年全國地層會議浙西現場會議時,改稱為楊柳崗組,之後亦有人稱楊柳崗群。1965年李蔚儂、俞從流將楊柳崗組下部劃分出另建大陳嶺組,故現所稱的楊柳崗組一般不包括大陳嶺組(少數地區不易劃分,仍統稱楊柳崗組)。江西修水流域的烏石門石灰岩(王竹泉,1930),曾採獲晚寒武世三葉蟲及早奧陶世筆石? Dendrograptus ?cf.?persculptus,?定其時代為寒武奧陶紀;1942年盛莘夫將其上部劃入奧陶紀,其餘劃歸寒武紀,並將李毓堯(1933)所創的章源石灰岩下部厚約400 m的岩層也歸入烏石門石灰岩內;1959年江西區測隊在“江西省西北部震旦紀—下古生代地層簡介”一文中,將烏石門石灰岩改稱烏石門群,並分為下亞群屬中寒武統及上亞群屬上寒武統;1963年該隊地層組按照浙西的劃分方案,將其劃分為中統楊柳崗組、上統華嚴寺組和西陽山組(魏秀喆,1981)。李捷、李毓堯(1930)將皖南廣德—休寧地區的寒武系,曾稱為郭村系,
自下而上分為4層:
① 黑色頁岩含不良煤質;
② 深灰色至黑色薄層灰岩;
③ 灰岩與泥質灰岩互層;
④ 暗灰色頁岩,含三葉蟲及筆石? Phyllograptus;?
安徽區測隊(1965,1971)按照浙西寒武系的劃分方案將其第① 層劃歸荷塘組,第②和第③層分別劃歸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華嚴寺組和西陽山組,第④層劃歸早奧陶世。1964年朱兆玲等將安徽中部地區的中寒武統亦稱為楊柳崗組。劉永耀,孫振華、楊少銘(1984)將鄂東南通山—崇陽一帶的中寒武世地層曾稱為通山組;1990年湖北省區域地質志中將其改稱為楊柳崗組。王超翔、邊效曾1949年命名的湘中地區的探溪灰岩,經湖南區調隊工作,在其下部採到中寒武世化石,將探溪灰岩下部稱探溪組,屬中寒武世;項禮文等(1981)認為,探溪組的岩性和三葉蟲化石與浙西楊柳崗組相近,因而將這一地區的中寒武統亦稱為楊柳崗組。

特徵

黑色、黑灰色薄層—中厚層石灰岩夾泥質條帶灰岩、泥質灰岩和鈣質頁岩,並含灰岩或白雲質灰岩透鏡體。與上覆上寒武統華嚴寺組及下伏下寒武統大陳嶺組均為整合關係,厚60餘米。自下而上可分為4個三葉蟲帶,① Triplagnostus gibbus 帶,② Ptychagnostus atavus 帶,③ Pseudophalacroma triangularis 帶,④ Lejopyge armata 帶。該組為離陸源較遠封閉式的靜水還原或弱還原環境。分布於浙西、浙北、浙東北、蘇南崑山井下、皖南、皖中滁州一帶,贛西(修水地區)、贛東(懷玉山地區)、鄂東南通山—崇陽地區及湘中等地。在浙西和皖南岩性基本相似,在湘中還含有大量灰岩及白雲岩和白雲岩團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