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枸花,中藥名。為楊柳科植物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的雄花。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化濕止痢之功效。常用於細菌性痢疾,腸炎。
基本介紹
- 別名:毛白楊、響楊、大葉楊、白楊、獨搖
- 中文學名:楊枸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楊柳目
- 科:楊柳科
- 屬:楊屬
- 種:毛白楊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法用量:9-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 主治:細菌性痢疾、腸炎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雄花。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化濕止痢。
主治
細菌性痢疾,腸炎。
相關配伍
治雞爪瘋:楊樹花掛穗裝入布袋,如手掌稍加寬大,將瘋手伸入袋內花穗中間,外用熱熨斗烙,穗乾另換,如此數遍。(《續回生集》)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熱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採集加工
春季現蕾開花時,分批摘取雄花序,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m。樹皮灰綠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3-4連生,老樹幹基部黑灰色,縱裂。芽卵形,花芽卵圓形或近球形,微被氈毛。長枝葉闊卵形或三角形狀卵形,長10-15cm,寬8-13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邊緣具波狀牙齒;葉柄上部側扁,長3-7cm,先端通常有2-3(-4)個腺點;短狀葉通常較小,卵形或三角形卵形;邊緣具深波狀皮齒,葉柄稍短於葉片,側扁,先端無腺點。雄花序長10-14(-20)cm;雄花苞片約具10個尖頭,密生長毛,雄蕊6-12,花葯紅色;雌花序長4-7cm,苞片尖裂,邊緣具長毛;子房長橢圓形,柱頭2裂,粉紅色。果序長達14cm;蒴果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喜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溫和平原地區,亦有栽培。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雄花序長條狀圓柱形,長6-10cm,直徑0.4-1cm,多破碎,表面紅棕色或深棕色。芽鱗多緊抱而成杯狀,單個鱗片寬卵形,長0.3-1.3cm,邊緣有細毛,表面略光滑。花序軸上具多數帶雄蕊的花盤,花盤扁,半圓形或類圓形,深棕褐色;每雄花雄蕊6-12,有的脫落,花絲短,花葯2室,棕色。苞片卵圓形或寬卵圓形,邊緣深尖裂,具長白柔毛。體輕。氣微,味微苦、澀。
藥理作用
1、祛痰、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解熱、鎮痛作用。
現代套用
化濕止痢:可用於急慢性痢疾的防治。
相關論述
《中藥材手冊拾遺》:“化濕止痢。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
附註
毛白楊同屬近似植物,其花序亦同等作楊枸花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