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模式

楊朔模式

楊朔(1913--1968)山東蓬萊人。原名楊毓瑨,字瑩叔,蓬萊城裡人。當代著名作家。 解放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黨組常委。"文革"開始後,揚朔被中國作協的造反派列為重點批鬥對象。1968年7月底楊朔要求上書毛主席和要求與單位領導談話,均遭拒絕。絕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藥自殺。

中國50、60年代的散文作家,一生致力於藝術性散文的寫作,他認為散文應該“從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斷片,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毫無疑問,在痛楚的現實面前,作家過分強調烏托邦式的詩境,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朔
  • 外文名:china-yangsho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蓬萊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作家
人物作品,散文,詩詞,人物特點,人物影響,典型模式,模式照搬,句式泛濫,

人物作品

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繡水》、《茶花賦》、《海市》等。

散文

荔枝蜜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四圍是山,懷裡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樓前憑空湧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比較平坦的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的妙處。偏偏我來的不是時候,滿樹剛開著淺黃色的小花,並不出眾。新發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從化溫泉吃鮮荔枝了。
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滿野嚶嚶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記早晚,有時趁著月色還採花釀蜜。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大。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精神。熱心腸的同志為我也弄到兩瓶。一開瓶子塞兒,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裡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卻起了個有趣的名兒,叫“蜜蜂大廈”。正當十分春色,花開得正鬧。一走進“大廈”,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大廈”。叫他老梁,其實是個青年人,舉動很精細。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裡隔著一排板,每塊板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著。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別細長,每隻蜜蜂都願意用采來的花精供養它。
老梁嘆息似的輕輕說:“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話。”
我就問道:“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物件,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閒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一點點糖,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我又問道:“這樣好蜜,不怕什麼東西來糟害么?”
老梁說:“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蟲子爬進來,還是提防大黃蜂。大黃蜂這賊最惡,常常落在蜜蜂窩洞口。專幹壞事。”
我不覺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該怎么對付大黃蜂呢?”
老梁說:“趕!趕不走就打死它。要讓它待在那兒,會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可是呢,一隻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說:“蜂王可以活三年,一隻工蜂最多能活六個月“
我說:“原來壽命這樣短。你不是總得往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么?”
老梁搖一搖頭說:“從來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韻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

詩詞

和你相逢的惡作劇比戀愛的速度都來的還要快
我的一切都因你而改變和你墜入情網
相逢看似簡單但是如今為何又是如此無奈呢?
離別不斷的重複只因為人需要愛情的滋潤
多少個夜晚我重複著以淚洗面的方式度過
曾經相依相偎的戀人是要分離?
還是要繼續相扶相持?
你我的邂逅一直飄蕩在這星空中
如果指尖可以感覺到愛的話
心扉自然能夠漸漸敞開
就象巨大的波浪一般
就象無邊無際的大海一般
就象刮不停的風一樣的將你緊緊抱住
每當被愛的時候才會變成真實的自我
我冰凍的心更希望你來擁抱融化
當我決定不再見你的時候
心中的痛楚不可言喻
如果可以用手掌心來凝視這份愛的話
你我都會變的更自由
想要更加傳達我無盡的思緒讓你知道
就算失去一切也無妨
因為這分愛就是我的一切
因為這分愛戀就是我的一切
它也會在瞬間之中產生全新的變化
我一直深信不疑紅色的花瓣輕輕的飄落
翠綠的葉子上還殘留著些許的雨滴
這是我愛過你如夢一般的證明
也將隨著朝陽的升起而逐漸消失
和你相逢的惡作劇比戀愛的速度還要快
我的一切都因你而改變兩人漸漸墜入情網……
想要更加傳達我無盡的思緒讓你知道
就算失去一切也無妨
因為這分愛戀就是我的一切
到時候它也將會產生全新的變化
想要更加傳達我無盡的思緒讓你知道
就算失去一切也無妨
因為這分愛就是我的一切
到時候它也將會產生全新的變化
我一直深信不疑……

人物特點

其十七年的散文創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從寫景入手,然後引出在風景中活動著的平凡人物,最後通過比興、象徵將景物和人物聯繫起來,升華出人民性的歌頌這一主題。
楊朔創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散文的長處,於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
楊朔散文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於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
楊朔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雲遮霧罩的迷惑,但峰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
楊朔語言具有苦心錘鍊後的魅力,象詩一般精確、凝鍊、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人物影響

典型模式

楊朔的散文可說是確立了一個極典型的模式,模仿者無數。他獨特的構思方式——言此而意彼,雖為精巧,其實卻很易學、易仿。只要翻翻當時(乃至新時期初期)的報刊雜誌,便不難發現:大量的記事、抒情散文都令人驚異地循著楊朔《荔枝蜜》、《茶花賦》之類散文的思路,甚至連寫作者的思想感受歷程——先抑後揚,也千篇一律。其中有不少弄巧成拙、故弄玄虛的篇什,讀來味同嚼蠟。

模式照搬

此外,許多名家的“煉意思路”也被當成百用不厭的模式照搬:如蜜蜂被視為勞動、勤勞的象徵(來自楊朔《荔枝蜜》),春天則成為政治意義上的春天,革命聖地的一草一木皆被賦予象徵,花朵、青松、小草之類則一定要上升為某種政治品質的借喻。布局也成為公式,像仿照楊朔《荔枝蜜》結尾“這一夜,我夢見自己變成了只小蜜蜂”、峻青《秋色賦》結尾“我愛秋天,我愛我們這個時代的秋天。我願這大好秋色永駐人間”等方式收尾的比比皆是,結果,許多散文所謂“畫龍點睛”反畫虎類犬。這也是十七年散文數量眾多卻佳品極少的一個原因。

句式泛濫

與此相對應的,是句式的泛濫。幾乎每篇散文佳作中都有一些引起了眾多模仿的句式表達:
楊朔《茶花賦》:“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
劉白羽《櫻花》:“它那種迎春風而怒放的精神,不是正蘊蓄著日本人民革命精神與革命熱情嗎?”
秦牧《花城》:“我們讚美英勇的鬥爭和艱苦的勞動,也讚美由此而獲得的幸福生活。”
袁鷹《井岡山記》:“明亮的,燦爛的茨坪燈火,你的每一盞燈光,豈不就是井岡山人的一顆跳動的、熾熱的心?”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表白:“我在這裡蹲防空洞,祖國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
陶鑄《松樹的風格》:“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