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穿西服、打領帶,處理村務;下午著迷彩、蹬軍鞋,訓練民兵。一年365天,雷打不動。眼前這位身形精壯、動作利落、談吐爽快的45歲男子,就是被譽為“山東省鄉村建設帶頭之星”的優秀退伍軍人楊有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有偉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
- 出生地:章丘
- 出生日期:1967年
榮譽,事跡,
榮譽
楊有偉是被譽為“山東省鄉村建設帶頭之星”的優秀退伍軍人。
事跡
上午穿西服、打領帶,處理村務;下午著迷彩、蹬軍鞋,訓練民兵。一年365天,雷打不動。眼前這位身形精壯、動作利落、談吐爽快的45歲男子,就是被譽為“山東省鄉村建設帶頭之星”的優秀退伍軍人楊有偉。
當兵,他是好兵,入伍8個月當上班長,1年半當上代理排長,是全團公認的幹部預提對象。
退伍,他不褪色,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將一個窮困的民族村變成了年收入1.3億元的文明村。
做村支書,他全力維護民族團結,讓一個曾經存在矛盾的回、漢聚居村,13年未發生一起糾紛上訪事件,成為“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
當兵,他是好兵,入伍8個月當上班長,1年半當上代理排長,是全團公認的幹部預提對象。
退伍,他不褪色,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將一個窮困的民族村變成了年收入1.3億元的文明村。
做村支書,他全力維護民族團結,讓一個曾經存在矛盾的回、漢聚居村,13年未發生一起糾紛上訪事件,成為“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
“有偉呀,回來領著大家
一起乾吧!”
走進章丘市楊家巷村,處處都有“震撼”:農民公寓樓,規整氣派;商業美食街,店鋪林立;所有街道都實現硬化、綠化、亮化;村民開著小轎車在路上往來不息……
然而,十幾年前,這裡的“髒亂差”遠近聞名:土坯房年久失修部分坍塌,牛羊雞鴨滿大街晃悠,蒼蠅蚊子到處亂飛。窮困無聊的村民,沒事就打架、上訪,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
若問楊家巷為何能“脫胎換骨”,村民們會異口同聲:“我們有一個好當家,楊有偉。”
楊有偉是章丘人。1986年,19歲的楊有偉應徵入伍,成為濟南軍區某部一名服役戰士。入伍第一天,他就立下了三個人生目標:入黨、當“官”、為人民服務。
在部隊里,他事事沖在最前面。每天早上,他第一個起床,把全連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訓練場上,他像個小老虎,摸爬滾打,樣樣都行。8個月後,他當上了班長。1年半後,他成了代理排長。
正當他向著人生目標一步步邁進時,母親突然因病去世,家裡剩下14歲的弟弟、16歲的妹妹無人照料。1990年初,楊有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退伍回家。
回到家鄉,楊有偉當上了一名鎮建委契約制工人,勤勤懇懇,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後來,他當上了城管科科長,所負責的街道井然有序,多次被評為全市文明街道場所。1993年11月,楊有偉終於實現了第一個人生目標,成為一名中共黨員。
1999年4月,全國村委會進行第一次直選。村里鄉親們對他說:“有偉呀,回來領著大家一起乾吧。”結果,那屆選舉,楊有偉全票當選村委會主任。他實現了第二個人生目標,當上了“官”。
於是,楊有偉開始向著第三個人生目標——為人民服務——挺進。
“這道理那道理,
讓民眾受窮沒道理!”
接過楊家巷這個“爛攤子”,楊有偉心急如焚,也“鬥志昂揚”。很多村民都還記得,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楊有偉承諾:“這道理那道理,讓民眾受窮沒道理!”
看著村裡的幾家工廠一天天垮下去,楊有偉坐不住了。他和廠里的骨幹進行徹夜討論,認為關鍵問題是經營理念落後和生產管理不善。他邀請專家來把脈,走企入戶搞調研,最終拍板:對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改制。
2004年底,楊有偉籌措資金100餘萬元,收購了村里瀕臨倒閉的環保煤矸石磚廠,當年盈利30多萬元。廠子賺錢了,楊有偉就鼓動村民入股,並承諾“虧了算他個人的,賺了大夥按股分紅”。於是,村民紛紛入股,由農民變成了“股民”。第二年,磚廠盈利50萬元。
嘗到甜頭後,楊有偉又接連盤活了村辦煤礦、電纜廠、樹脂廠,消除了產權不明的弊病,加大了技術改進投入,讓這些瀕死的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改制的同時,楊有偉嘗試“商業富民”。他利用楊家巷是街道政府駐地的優勢,沿街建設商住樓房100餘棟,幫助村民投身第三產業。目前,村里個體商戶已經超過120戶,經營日用百貨、娛樂飲食等20多個項目,全村200多戶通過第三產業經營實現了增收。
去年,楊家巷村實現產值1.3億元,完成利稅19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實行舊村改造,建成農民公寓樓36棟10萬平方米,村民沒花一分錢就全都住上了樓。
“回漢一家親,
不能光掛在嘴皮子上。”
楊家巷是個回族聚居村,地處埠東、埠西村兩個漢族村中間。從日常生活到生產經營,兩族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何化解民族矛盾、維護民族團結,是當了“官”的楊有偉時刻在思考的問題。
他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細緻入微地從小事做起”。
以前,一些漢族民眾常提著肉走在楊家巷街道上,讓不少回族村民“很不舒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楊有偉自己在街上蹲守了一個月。每當看到有人提著肉路過,他就走上前去,提醒這裡是回族村,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很快,楊有偉的執著打動了過往的人們。漢族民眾再從楊家巷經過時,都會很自覺地把肉用黑色塑膠袋裹上或者放在包里。
楊有偉常說,很多矛盾的產生其實都是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兒”,但一不注意就可能演變成大事兒,維護民族團結,就必須“細緻入微地從小事做起”。“回漢一家親,關係融洽了,團結了,大家才都有好日子過。”
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楊有偉一共化解平息各類民族矛盾糾紛30餘起,楊家巷村從未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
舊村改造後,楊家巷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漢族民眾商量著到楊家巷買房居住。聞聽此言,楊有偉立即召集全村人開會。“回漢一家親,不能光掛在嘴皮子上,得落實到行動上。漢族民眾來我們村住,不正是民族團結的最好體現嗎?”他的提議得到了村民一致擁護。
目前,已有63戶漢族民眾搬進楊家巷。兩個民族的民眾共住一樓,和睦共處。
在村民們看來,楊有偉一直“兵沒當夠”。他雖然脫了軍裝,但軍營里養成的作風,一直堅持到現在。村里人都知道,他每天要換兩身衣服:上午穿襯衣扎領帶處理村務,下午換一身迷彩訓練民兵。他的辦公室里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炮彈、飛機、大炮模型。
他這過不完的“兵癮”,也延續到了村民管理上。多年以來,他始終堅持對楊家巷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6點半,他帶領村支部和村委會人員集體出操。每周一、三、五,全村動員打掃衛生。村里角角落落,總是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一起乾吧!”
走進章丘市楊家巷村,處處都有“震撼”:農民公寓樓,規整氣派;商業美食街,店鋪林立;所有街道都實現硬化、綠化、亮化;村民開著小轎車在路上往來不息……
然而,十幾年前,這裡的“髒亂差”遠近聞名:土坯房年久失修部分坍塌,牛羊雞鴨滿大街晃悠,蒼蠅蚊子到處亂飛。窮困無聊的村民,沒事就打架、上訪,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
若問楊家巷為何能“脫胎換骨”,村民們會異口同聲:“我們有一個好當家,楊有偉。”
楊有偉是章丘人。1986年,19歲的楊有偉應徵入伍,成為濟南軍區某部一名服役戰士。入伍第一天,他就立下了三個人生目標:入黨、當“官”、為人民服務。
在部隊里,他事事沖在最前面。每天早上,他第一個起床,把全連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訓練場上,他像個小老虎,摸爬滾打,樣樣都行。8個月後,他當上了班長。1年半後,他成了代理排長。
正當他向著人生目標一步步邁進時,母親突然因病去世,家裡剩下14歲的弟弟、16歲的妹妹無人照料。1990年初,楊有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退伍回家。
回到家鄉,楊有偉當上了一名鎮建委契約制工人,勤勤懇懇,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後來,他當上了城管科科長,所負責的街道井然有序,多次被評為全市文明街道場所。1993年11月,楊有偉終於實現了第一個人生目標,成為一名中共黨員。
1999年4月,全國村委會進行第一次直選。村里鄉親們對他說:“有偉呀,回來領著大家一起乾吧。”結果,那屆選舉,楊有偉全票當選村委會主任。他實現了第二個人生目標,當上了“官”。
於是,楊有偉開始向著第三個人生目標——為人民服務——挺進。
“這道理那道理,
讓民眾受窮沒道理!”
接過楊家巷這個“爛攤子”,楊有偉心急如焚,也“鬥志昂揚”。很多村民都還記得,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楊有偉承諾:“這道理那道理,讓民眾受窮沒道理!”
看著村裡的幾家工廠一天天垮下去,楊有偉坐不住了。他和廠里的骨幹進行徹夜討論,認為關鍵問題是經營理念落後和生產管理不善。他邀請專家來把脈,走企入戶搞調研,最終拍板:對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改制。
2004年底,楊有偉籌措資金100餘萬元,收購了村里瀕臨倒閉的環保煤矸石磚廠,當年盈利30多萬元。廠子賺錢了,楊有偉就鼓動村民入股,並承諾“虧了算他個人的,賺了大夥按股分紅”。於是,村民紛紛入股,由農民變成了“股民”。第二年,磚廠盈利50萬元。
嘗到甜頭後,楊有偉又接連盤活了村辦煤礦、電纜廠、樹脂廠,消除了產權不明的弊病,加大了技術改進投入,讓這些瀕死的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改制的同時,楊有偉嘗試“商業富民”。他利用楊家巷是街道政府駐地的優勢,沿街建設商住樓房100餘棟,幫助村民投身第三產業。目前,村里個體商戶已經超過120戶,經營日用百貨、娛樂飲食等20多個項目,全村200多戶通過第三產業經營實現了增收。
去年,楊家巷村實現產值1.3億元,完成利稅19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實行舊村改造,建成農民公寓樓36棟10萬平方米,村民沒花一分錢就全都住上了樓。
“回漢一家親,
不能光掛在嘴皮子上。”
楊家巷是個回族聚居村,地處埠東、埠西村兩個漢族村中間。從日常生活到生產經營,兩族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何化解民族矛盾、維護民族團結,是當了“官”的楊有偉時刻在思考的問題。
他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細緻入微地從小事做起”。
以前,一些漢族民眾常提著肉走在楊家巷街道上,讓不少回族村民“很不舒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楊有偉自己在街上蹲守了一個月。每當看到有人提著肉路過,他就走上前去,提醒這裡是回族村,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很快,楊有偉的執著打動了過往的人們。漢族民眾再從楊家巷經過時,都會很自覺地把肉用黑色塑膠袋裹上或者放在包里。
楊有偉常說,很多矛盾的產生其實都是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兒”,但一不注意就可能演變成大事兒,維護民族團結,就必須“細緻入微地從小事做起”。“回漢一家親,關係融洽了,團結了,大家才都有好日子過。”
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楊有偉一共化解平息各類民族矛盾糾紛30餘起,楊家巷村從未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
舊村改造後,楊家巷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漢族民眾商量著到楊家巷買房居住。聞聽此言,楊有偉立即召集全村人開會。“回漢一家親,不能光掛在嘴皮子上,得落實到行動上。漢族民眾來我們村住,不正是民族團結的最好體現嗎?”他的提議得到了村民一致擁護。
目前,已有63戶漢族民眾搬進楊家巷。兩個民族的民眾共住一樓,和睦共處。
在村民們看來,楊有偉一直“兵沒當夠”。他雖然脫了軍裝,但軍營里養成的作風,一直堅持到現在。村里人都知道,他每天要換兩身衣服:上午穿襯衣扎領帶處理村務,下午換一身迷彩訓練民兵。他的辦公室里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炮彈、飛機、大炮模型。
他這過不完的“兵癮”,也延續到了村民管理上。多年以來,他始終堅持對楊家巷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6點半,他帶領村支部和村委會人員集體出操。每周一、三、五,全村動員打掃衛生。村里角角落落,總是井井有條、一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