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普(西峽一高校長)

楊文普(西峽一高校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文普,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先後擔任過西峽縣教體局基教科科長、教研室主任和西峽縣一高校長。20多年來,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全部奉獻給了所鐘愛的教育事業。

2003年秋期開學,楊文普調任縣教研室主任。他勤于思考,善於鑽研。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他終於和教研團隊成功創出了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全新教學模式——“三疑三探”。 2005年秋,“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西峽縣300多所中國小校推廣。2009年,楊文普調任西峽一高任校長,他在高中繼續推行“三疑三探”教學模式。2011年高考,西峽一高1491名考生中,一本進線436人,二本以上進線1054人,本科以上進線1395人,全市文理科前三名占2人,前十名占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文普
  • 職業:長期從事教育工作
  • 主要成就:2011年9月獲得“感動南陽十大教育人物”榮譽稱號
  • 代表作品:“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人物經歷,人物榮譽,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楊文普出生在西峽縣一個普通農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勞作,僅能維持全家7口人的基本生活。他自幼便暗下決心,希望通過知識,來改變全家人的命運。中招時,他以優異成績被內鄉師範和西峽一高同時錄取。
可在西峽一高上了月余之後,他卻毅然踏進了內鄉師範的門檻。面對名列年級第三名的月考成績,高中物理老師辛兆林在全班學生面前生氣地說:“放棄將來考取重點大學的機會,楊文普真是鼠目寸光。”
其實,他做夢都想進入大學的殿堂,但無人知曉他的難言之隱:奶奶年邁多病,哥哥也正上高中,每次開學時,是兄弟倆最害怕的時候。為了20元學費,他們要拽著母親的衣襟,借上半個村子。進入內鄉師範,部分學費和生活費將得到解決,家庭能夠減少些許的負擔。
畢業後,楊文普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廿載春秋,楊文普樂在其中。一個朴樸實實的信念深深銘刻在他心中:教師的使命就是為國育才!
自身經歷使楊文普對貧困學子更為關愛。“在西峽一高,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輟學。”開學典禮上,他鄭重承諾。僅2010年以來,他個人對貧困學子的資助就達到2300元。通過多種途徑,他還為貧困學子爭取到152萬元的助學金。
艱辛探索結碩果
2003年秋期開學,楊文普調任縣教研室主任。當時,西峽縣教學水平在全市名列倒數。為了儘快提高全縣教學質量,探求課改新路,他先後同部分校長、實驗教師、教研員四赴江蘇洋思中學,三赴上海閘北八中,南到江西臨川,北上河北衡水……
探尋路上,楊文普的心頭始終縈繞著兩大問題:教育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教育該怎樣去培養人寒冬臘月,他奮筆疾書到深夜,手腳滿是凍瘡;父母病榻前,他靠著床沿,修改書稿,主持編寫《課堂教學的革命》,初稿完於母親去世前夜,再版前言寫於父親去世的當天;除夕賀歲,他隻身獨坐燈前,凝神靜思……
受苦受累,他毫無怨言。最難以接受的是他人的不理解:“楊文普想出風頭,個人英雄主義,老師講學生都學不會,讓教師講,逼著學生自學,還要讓學生問學生答,這不是胡鬧嗎?學校可不當他的實驗品!”
時任西峽縣教育局的兩任局長孫占梅、董聯軍,給了楊文普最大的支持。在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下,楊文普調整心情,埋頭苦幹,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終於和教研團隊成功創出了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全新教學模式——“三疑三探”。

人物榮譽


2011年9月獲得“感動南陽十大教育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成就

楊文普和他的教研團隊,先後應邀到全國13個省講學,足跡遍布大半箇中國。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21省數萬人到西峽考察觀摩
2005年,“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西峽縣300多所中國小校推廣。教師們自此變得更加充實了,學生們變得陽光和快樂了。2008年的全市教育工作會上,西峽縣中招成績首次榮膺榜首。作為全國區域推進新課改的典範,西峽吸引了《中國教育報》等媒體的爭相報導,“三疑三探”教學法引起教育部重視,轟動了全國基礎教育界。
現已有13個省份開始運用該教學模式。楊文普和他的團隊成員們的講學足跡,已遍布大半箇中國。全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盛讚:研究“三疑三探”,提高教學效率。眾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該教學模式對基礎教育改革有著獨特指導意義,實現了“教學”到“教學生學”的思想轉軌,促進教師從文化的傳承者成為創新人才的催生者,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頗有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