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持平

楊持平(1882—1921年),原名人傑,號俊民,福建莆田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傑出先驅者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持平
  • 字號:俊民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地:福建莆田
簡介,生平,

簡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楊持平考中秀才。民國5年(1916年),他從南洋回國,加入中華革命黨,發動民眾討伐北洋軍閥。民國8年(1919年),廣東軍政府委任他為福建靖國軍第三旅旅長。次年,因叛軍出賣,不幸被北洋軍閥逮捕。民國10年(1921年),在泉州“萬山第一”處就義,年僅39歲。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為楊持平舉行公葬儀式,並追認為烈士,遺骸返葬於莆田城內筱塘龍脊山。

生平

楊持平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生於莆田縣城西門外延壽村(今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家貧好學。在官塾讀書時,對歷史、時事尤為關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楊持平考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參加優、拔貢考試,教官苛索“卷金”,楊持平具狀上告,內有“李唐末造,尚有不第之黃巢”句,遂被學使抑置“次列”。
武昌起義前夕,楊持平隻身尋黃興獻策,後轉至上海參加北伐隊。時南、北兩方醞釀和議,軍隊遲遲不發。楊持平連日致書滬軍都督陳其美,“促其早日出兵”,並“責其畏縮不前”。南北議和後,返回莆田,和葉華滋等人創辦《興化報》,通過報紙提出興利除弊的各項建議。不久,到廈門和蘇渺公同任《閩南報》編輯,因撰文抨擊袁世凱賣國行為,被北洋軍閥暗探監視,避往南洋。
民國5年(1916年),楊持平從南洋回國,加入中華革命黨,發動民眾討伐北洋軍閥。袁世凱死後,到廈門任《民鐘報》編輯,繼續揭露北洋軍閥賣國毀法的種種事實,並和莊文泉等在廈門附近的英厝密謀起義。事泄,莊文泉被捕。
民國6年(1917年),楊持平聯合林敬根、楊漢烈、黃煒和翁程等部在長泰舉事,號稱“閩南靖國軍”,通電回響孫中山的護法號召。次年,和許卓然部隊會合,進攻灌口,廈門震動。福建督軍李厚基急調北軍2000餘人救援灌口。楊持平在同安西門外設伏阻擊,北軍死傷不少。同年秋,率兵支援莆田民軍並聯合粵軍許崇智部圍攻駐莆田、涵江的北軍,北軍屢敗。不久,南、北又開和議,許崇智部退出莆田,楊持平也率所部退駐南安,布防候令。時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聯合李厚基,派兵進迫閩南軍,楊持平舉兵反擊,粵軍大敗。經孫中山致函勸止,楊持平才遵命停戰。
民國8年(1919年),廣東軍政府委任楊持平為福建靖國軍第三旅旅長。民國9年,福建護法軍支隊司令王榮光聯合北洋軍閥,誘捕楊持平,解送泉州。審訊時,北軍旅長唐國謨迫其下跪,楊持平厲聲答道:“革命者可殺不可辱。”索紙筆書寫袁世凱、段祺瑞等人毀棄臨時約法、簽訂賣國條約的罪狀和自己舉義護法的戰鬥經歷。對此,唐國謨只得默默退庭。在監獄裡,時時勉勵部屬堅持鬥爭。在一封信里寫道:“我自舉義以來,但想如何救國”,“我死後,願同志同體此意,要為貧苦之同胞打仗,為多難之祖國打仗。希望國家有根本革新之一日。”
民國10年(1921年),楊持平在泉州“萬山第一”處被殺害。民國16年,返葬於莆田南門外鳳凰山下筱塘之濱。著有《仰雲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