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炬,法學博士,安徽定遠人,現為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法理學、立法學、公法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兼職律師,主要承擔行政爭議與建築房地產領域的法律業務。曾就讀於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獲碩士(2001)、博士學位(200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成炬
- 出生地:安徽定遠
- 職業: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畢業院校:華東政法學院
人物簡介,科研活動,
人物簡介
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縣區委書記權力監督問題研究》(2008年)、主持省領導圈定課題《領導幹部的黨性修養與作風養成的制度環境研究》(2009年)、承擔安徽省政府法制辦委託課題《地方政府立法權研究》(2010年,獨立編寫“地方政府立法許可權、具體行政事項的立法權、區域政府聯合立法”三章),並參與課題多個。曾獲法務部勞教局與中國勞動教養學會徵文三等獎(2003)、上海市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獎(2003)、華東政法學院研究生綜合獎(2004),第二屆“中法圖”杯書評華東政法學院賽區一等獎(2005)。
科研活動
1、《新中國50年法制回眸》,《上海黨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合著:《新中國民法史》(寫“婚姻家庭法”部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傳統權力觀對現代法治的影響》,《華東政法學院研究生學報》1999年冬季號。
4、《論古代中國法律證據制度》,《華東政法學院研究生學報》2000年冬季號。
5、《綜合法學派代表人物:博登海默》,載《百名法學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合著:《農村保險法律知識》(普及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人性論對傳統法律文化刑事性的影響》,《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8、《論勞動教養制度存在的哲學基礎》,《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年第4期。
9、《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本土性資源解析》,《社會科學家》2004年第5期。
10、《本位觀對法律文化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5期。
11、《1906-1911年清末吏治透視》,《理論月刊》2005年第1期。
12、《探尋行政法學研究的法理視角》,《華東法律評論》第3卷。
13、《清末官制改革透視》,《浙江法學》2004年第6期。
14、《中國傳統吏治特徵的現代分析》,《蘭州學刊》2005年第1期。
15、《天人觀對法律文化的影響》,載陳鵬生等主編:《走向21世紀的中國法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16、《勞動教養立法的法理思考》,載《勞動教養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7、《死的制度,活的文化:解讀丁凌華教授的〈中國喪服制度史〉》,載何勤華、王立民主編:《法律史研究》(第一輯、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8、《公務員制度的移植與整合》,載陳鵬生等主編:《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法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唐代文官制度特徵的現代詮釋》,《蘭州學刊》2005年第2期。
20、點校:《行政法學方法論之變遷》,(日)鈴木義男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含:《行政機關人格性》,(日)杉村章三郎著;《日本行政法法理圖解》,(日)羽田智證著] (中國近代法學譯叢項目)。
21、點校:《駁案彙編》1-4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2、《漢語行政法學核心辭彙的起源及流變》, 包括:行政、行政權、行政法、行政主體、公務員、行政行為、行政強制、行政處分、行政處罰、行政複議、行政訴訟、行政裁判、行政賠償等13個,每個辭彙字數在2000-9000間,載何勤華主編:《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T1001),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23、《職務犯罪的人性解析》,《犯罪研究》2006年第1期。
24、《職務犯罪預防的法理建構》,《犯罪研究》2006年第4期。
25、《少年刑法的法理拷問》,《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
26、《建構吏治主流文化的幾點思考》,《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4期。
27、《傳統法律文化刑事性的哲學基礎》,《浙江法學》2006年第2期。
28、《漢語“公務員”概念的流變》,《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29、《公務員職務犯罪預防的法理分析》,《犯罪與改造研究》2007 年第3期。
30、《略論註冊資金擔保人的法律責任》,《人民司法》2007年第5期。
31、《對未成年人適用不起訴的基本原則》,《檢察日報》(理論版)2007年6月19日。
32、《論廉政文化建設的憲政邏輯》,《河北法學》2007年刊。
33、參與編寫全國高等學校法學教材:《立法學》(與強昌文教授承擔‘立法行為’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參與曾憲義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項目號05JZD0006),與徐彪教授合寫《人性與刑》一章。
35、《多重視角下的公務員交流輪崗》,合肥市政府2008年公務員交流輪崗徵文三等獎。
36、《重構投訴與反饋的回應型糾紛解決機制》,《合肥政法》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