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必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楊必位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海內外展覽,多次獲獎。
曾與吳冠中等六人在美國西雅圖舉辦中國現代繪畫展。
曾於89年赴日本三重、伊勢、四日、松坂等城市辦展講學。 - 代表作品:《百傑畫家楊必位作品精選集》
人物簡介,藝術成就,藝術評價,楊必位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楊必位,1945年生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授予的“ 97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曾任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政協重慶市第九屆、十屆、直轄市新一屆、二屆委員,重慶市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 會《會員作品精選畫庫》總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及重慶卷主編,迎接香港回歸全國藝術大展藝委會委員,現任重慶書畫藝術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重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藝術成就
楊 必 位 的 作 品 曾 多 次 參 加 全 國 及 海 內 外 展 覽 , 多 次 獲 獎 。 曾 與 吳 冠 中 等 六 人 在 美 國 西 雅 圖 舉 辦 中 國 現 代 繪 畫 展 , 曾 於 89年 赴 日 本 三 重 、 伊 勢 、 四 日 、 松 坂 等 城 市 辦 展 講 學 。 多 件 作 品 被 國 務 院 辦 公 廳 、 中 南 海 紫 光 閣 、 人 民 大 會 堂 、天 安 門 、 中央黨校、總 參 京 西 賓 館 、 中 國 文 聯 、 中 國 美 術 館 、 北 京 大 學 收 藏 , 還有的作品 被 四 川 美 術 館 、 江 蘇 美 術 館 , 湖 北 美 術 館 、 黑 龍 江 美 術 館 、 深 圳 博 物 館 、 青 島 博 物 館 及 日 本 三 重 縣 、 山 梨 縣 府 收 藏 。
作 品 被 收 入 《 中 國 美 術 館 藏 品 選 集 》 、《 天 安 門 五 十 年 珍 藏 畫 集 》 、《 毛主席紀念堂珍藏畫集》、中央黨校《世紀輝煌》、《 現 代 山 水 畫 庫 》 、 《 重 彩 山 水 畫 作 品 集 萃 》 、 《 當 代 美 術 教 學 意 象 山 水 范 畫 集 》 、 《 當 代 名 家 山 水 畫 稿 》 《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精選》、《新時代中國畫作品集》及 在 日 本 出 版 的 《 中 國 巨 匠 繪 畫 作 品 集 》 、 《 現 代 中 國 美 術 大 展 作 品 集 》等 數 十 種 大 型 精 裝 畫 集 。美 術 作 品 及 理 論 文 章 曾 多 次 被 《 人 民 日 報 》 、《 美 術 》 、 《中國美術》、《 國 畫 家 》、《 中 國 書 畫 》 、《收藏》、《 中 外 交 流 》 等 數 十 家 雜 志 刊 載 。 出 版 有 《 百 傑 畫 家 楊 必 位 作 品 精 選 集 》 《中國畫西部名家作品選集》、《名畫典藏. 楊必位中國畫作品集》等。
曾經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作,在重慶主持、組織過《徐悲鴻藝術大展》、《張大千畫展》、中國著名畫家慰問三峽建設職工、中國著名畫家走進重慶畫重慶、走進烏江畫烏江及一百六十人的中國著名畫家赴永川活動、協助籌建陳子莊紀念館。還籌劃主辦了迎接十八大,重慶首屆中國畫名家作品展等大型美術活動。
藝術評價
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
有感於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澍之然
好的山水畫作品,在行雲流水的自然狀態下,能讓人們從婉轉動人的韻律節奏變化中,得到形式美的享受,賞畫者如沉浸其中, 便會掀起情愫的漣漪而流連忘懷。圖畫中起伏開合的韻律變化所帶來的美妙形態,不只是將大自然中的高山大壑、平遠溪谷轉構成平面圖畫,在個性化的審美形式中還能體現出畫家的趣好,展示出畫家情緒的轉折及藝術修養的高低,更是讓畫家的審美追求常駐足於此。
畫家楊必位先生是一位善於學習、富有情意、敏於思索的畫家。他從品賞各種高格的藝術作品中,懂得了如何藉助文化品性去完成圖畫中的精神塑造,去調節個人的情感心境,從那沉厚、自然的筆調所散發出的趣意濃郁的氣象中,可以看到他以執著的心意換來了對圖畫的深刻解讀,從實感中生髮出了自己的藝術心得。注重渾樸與野逸的結合,典雅與精微的取捨,所形成情意與畫意交融的個人語言表達方式,正是他探索靈性表現,讓圖畫漸入佳境的結果。當他將自由自在與蒼朴雄厚的筆墨精神參悟於圖畫之中,將心得貫徹到繪畫的過程中時,自然就會心無旁騖地讓筆墨直貫而出,在收放自如中意足情溢,生動的氣韻也就由此而生。
明代的思想家李贄,在《焚書.雜述》中提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並解釋為才、膽、識三者齊備則天眼大開,無所畏懼,才能開風範、平天下。又說“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也,天下唯識為難”。楊必位先生執著地從最難的“識”字上入手,通過對大量前人繪畫的親臨體會,對自然之景的深刻感受,在不斷提高藝術認識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天的眷顧,在以“識”生“膽”,以“膽”啟“悟”的磨礪中,讓個人藝術才情得到自由發揮。從他所寫的《畫眼春秋集》一書中可以看出,他從“ 識”中破殼而出,並以犀利的眼光,獨到的感受去從新梳理了南朝畫家宗炳在《山水畫序》中提出的“暢神”觀,將意、韻、氣、勢,情性、自然作了新的解讀,並提示出:只有將詩性美與自然美相結合形成的意韻美,作為繪畫的重要審美追求,才能讓圖畫意暢、神逸。由於他貫學古今,堅守以學養治畫,從而讓自己的藝術思想在圖畫中鮮明地突顯,而且被喜愛他的山水畫藏家們譽為了注重學養的學者型藝術家。
通過對楊必位先生的長期了解,發現他對太行山與長江三峽這南北相峙的髙山大壑情有獨鐘。他沒有在作品中詳細描繪太行與三峽的形貌特徵,而是曾多次往返於自然之景中,從精神入手去體會自然的博大精神,去體現出個人的情感意趣。由於太行、三峽壯景是一部富有生命與力量的交響樂,是人的生命的詩化形態,所以楊必位先生在獲得陶冶後的圖畫表現中,將太行、三峽雄渾、高大的氣派外象地表露而出,讓筆下那富有情韻的山,始終都以《石濤畫論》中的“山為濤、濤似山”的辯證關係來塑造,產生出氣與勢之間的律動美與構成美,造成在繪畫表現中無論是山峰還是山谷、石壁、峻岭,都能變化為他所需要的富有生命律動的韻律符號,並讓這些符號很好地組成了非具象化的樂章,形成了詩性化的圖畫,讓觀者從動律美、氣韻美、震撼人心的大勢之美中得到史詩般的享受。
畫家作畫不能離開對筆墨的調動,圖畫中不能沒有筆的張力變化及生動的墨韻滲化,只有讓富有韻律變化的筆墨在圖畫中形成貫通之勢,讓自然筆性與畫家心性相協調,才能造成讓畫家能否主動的關鍵,才能談到氣韻暢而百媚生。楊必位先生在作畫時,常運用積墨、破墨的方式在乾濕變幻與疊加中去追求一氣呵成的塊面暢快,在斑駁的墨跡中注重著繪畫的虛實相生、聚散有致、巧拙相助、粗精互補等藝術表現的各個重要環節;無論大畫、小畫都能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情節高潮,也能形成平淡含蓄、矜持內斂的平和狀態。當他在千情萬調、千岩競秀中去求得來去有序的生動變化時,優雅的韻致和情趣便應運而生。一幅好畫合理的開合布局,安置物象,調動筆墨,協調畫面等,都離不開對韻律的把握而形成的生動氣韻,這是畫家重要的基本認識,也是楊必位先生最富感悟的心得體會。
傳統精神在畫內的體現,往往是通過作畫的過程體現出來,在筆墨的表現中表達出來,並存在於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之中。因此,從繪畫符號的運用,到畫面精神的反映,都能反映出畫家對傳統的認識與理解 並呈現出畫家的氣質及審美趣好,也給人們帶來淳厚的人文景象。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歩》一書中這樣說到:“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的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宗白華先生將藝術的本意精煉地概括而出,將意境美提到了文化的高度,讓畫家的內在心理及圖畫作品裡的審美趣向朝著詩性化、意境化的方向發展。楊必位先生在學習、繼承傳統的過程中也自然地浸染其中,將個人的情意、精神都投向了對境界的追求,他沒有盲目地在表面技法中折騰,去貴“法”而賤“意”;也沒有作虛妄的否定,去貴古而賤今,而是在追求高格的傳統精神中去求得新生。他將圖畫表現與心性表達相結合,從自然山水中去體悟出生命的動律之美,在筆墨生活中以虛代實去覓得意境的美妙,並以自己的實踐行為去印證著宗白華先生所提示出的意境之美,傳統的悠逸之美。他還通過繪畫實踐體會出,在繪畫表現中學會做減法比做加法難,學會做心靈中的減法比做視覺中的減法更難,而這個減,不是減去精華,而是減去支節,減去樊籬,讓意境重現。這一體會正是畫家個人學養的體現。
楊必位先生立足於傳統,但卻深知不應囹圄傳統,為了走好自己的路,開創時代的新意,他以無畏的精神去追求著好境的長頤,並將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理論作為個性繪畫思想的基礎,從《石濤畫論》“嘗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識拘於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的精闢論述中省悟出,常人在狹獈的古人思想圈中討生活是沒有出路的,而能借古人之路,走出自己的路才是大道之行。於是他象一位修行者在面璧中去苦思細啄,為圖畫的破壁而深索其奧,並通過春去冬來的多年積累,終於明白了文化的意義在於化心境於自然,得美頤於臻情,借外象而寄精神之妙思。
已過耳順之年的楊必位先生,其閱歷、經驗、自省覺悟的心得都已進入了成熟期,他的藝術造化也進入了高峰期,加上他是一位不滿足自己的勤奮者,所以能開藝術的新篇走出自己的路已是當然之事。這時,我想到了唐代詩人杜荀鶴所寫“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的詩,深深地欽佩詩人的慧眼獨見,因而,也就借用此詩來表達我對楊必位先生在藝術上所呈現出茁壯之勢的格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