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昭

楊德昭

楊德昭,1932年11月生。現所屬單位為中共郴州市委農村工作部。曾任地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地區農經委主任,兼任地區農經學會理事長、地區社科聯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德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
  • 職業:中共郴州市委農村工作部
  • 出生地:湖南
  • 代表作品:農業綜合開發的實踐與對策
人物簡介,著作,人物貢獻,

人物簡介

楊德昭(1896 —1983),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人。清末就讀於南京暨南學校,民國2年(1913)上海南洋路礦學校肄業。民國13年從事政治活動,料理國民黨上海市黨務。民國14年國民革命軍成立,回廣州參加第四軍政治部工作,民國17年任第四軍駐京主任。民國21年任西南駐京代表,致力於維繫國民黨中央與兩粵間的關係,以求外患日迫時的內部團結。
民國15年至民國28年,歷任財政部改良稅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鹽務處副處長、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行政院參議、四戰區長官部參議等職。此期間,曾籲請廢除潮州府稅,取消汕頭肥料入口特稅,豁免江浙絲綢入粵管制等。
民國30年(1941)出任第四、七戰區鹽務專員,搶供民需,便利後方。民國36年受潮梅地方人士推選為立法委員。民國38年羈旅香港,受新加坡大眾保險公司邀聘,主持香港公司。
德昭一生在從政之外,復致力於教育事業,為鄉人所盛讚。民國12年(1923),為反對封建私塾,適應小學生的升學要求,他發起創辦聯益中學。9月,他又向南洋、上海鄉人募捐創辦百侯中學。民國22年,任百侯中學董事長。為改革鄉村教育,他特聘陶行知所薦前曉莊師範優秀生來校任教,實行生活教育,建立了國中部、師範班、國小部,以至幼稚園這一配套齊全的學校體制。民國23年秋,他任董事長兼校長。從民國26年秋至民國31年6月,他又特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代書記的羅明為代校長。民國33年至民國34年,在政治環境惡劣、經濟極為困難的時期,他又最後一次兼任校長。
他自民國12年(1923)發起創辦中學,迄民國34年的22年間,所辦學校中早期即有共產黨的組織活動。民國31年夏“南委事件”發生後,國民黨當局將百侯中學作為打擊對象而準備搜查時,他挺身頂住了逆流。羅明通過他的關係,把一批進步學生轉移外地,或介紹到已遷柳州的四戰區長官部。“南委”受到破壞而設在百侯的電台卻得以保存;“南委”主要負責人亦先隱蔽於百侯而後安全轉往外縣。
1983年,德昭在香港病逝,終年88歲。

著作

參與編寫《農業綜合開發的實踐與對策》(199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其中著寫《論農業綜合開發的適度規模經營》。郴州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系全國第18片農業區域開發重點項目區之一。第一期(1989--1991年)農業綜合開發立項進行。安排投資總額17187.1萬元,實際完成22039.6萬元。這樣大的投資項目,沒有適度規模經營,沒有科學管理,顯然不行。作者按照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原則,從理論和對策的結合上進行了闡述,在管理形式和經濟效益上作了論證。

人物貢獻

該文曾由廣西自治區《農村工作》刊物轉載。參與編寫《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與湖南農業》(199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著寫其中的《郴州地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經驗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也推動了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然而在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一度有輕視農業的思想苗頭,表現在對農業的投人減少,農業的基礎設施老化,集體經濟薄弱。作者結合郴州地區的實際,對區內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與回顧,對增強農業基礎地位發表了見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