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主要事跡,通電,修路,致富,建校,救災,社會評價,
基本簡介
楊宗興1962年出生,1979年國中畢業後回村務農,當過村民組長、民兵連長、支部委員和村黨支部副書記,1992年擔任村主任。1996年妻子去世時,兒子5歲、女兒3歲,他既當爸又當媽,但他從來沒有耽誤過村裡的事。他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分為晝夜兩段:白天開展村務工作,晚上做農活及家務,還供兒子讀了大專、女兒上了中學,現在兩個孩子都在外打工。2007年8月,原支書因公殉職後,楊宗興是在追悼會上接過支書擔子的,這一乾就是忙碌的三年。2010年夏季的雨來得太急、太猛。年年都有雨季,可今年雨大得連村裡的古稀老人都沒見過。7月18日,村里鴨蛋河水早就漲滿了,山石間滲流著雨水,不斷有碎石滾落、泥沙涌流。唯一一條通往鎮上的山路被土石流封堵了七八處。雨不是在下,是在潑、在倒…就是在這場抗洪救災中,楊宗興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村文書李佰群說,楊支書任職三年,我們村每年的綜合考評都是全鄉第一名。我們村的條件在全鄉20個村中是最差的,但楊支書硬是憑著一股拚命勁,改變了村裡的落後面貌。前幾年發展烤菸時,村民不理解,他就帶頭種了20畝,從2005年種到現在,帶動全村種植烤菸400畝,占到全鄉烤菸種植面積的一半。他當支書三年,興修通村道路17公里,其中4公里是鄉上扶持的,其餘13公里全是帶領民眾集資投勞乾成的。他帶領全村拉通了電線,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三年來,村上和他個人先後11次受到鄉上表彰獎勵,連續三年被區上評為“烤菸生產大村”,他本人被鄉黨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主要事跡
通電
1996年,對於楊宗興來說是人生中最艱難的一年。
這一年,鄰近的村子全通上了電,用上了冰櫃,看上了彩電。而鴨蛋河村因為山高、路遠、村窮沒通電。村裡的老人說,這輩子我們恐怕是沒機會“點”電燈了。聽到這話,楊宗興心裡針扎一樣難受。他暗下決心,再難也要趕快給村里通電。
正是這一年,楊宗興為了給妻子劉照英治療乳腺癌,花光了多年的積蓄,支撐著治了三年,欠了一身債,最後不得不依了妻子,無奈地從醫院回到家。
當時,楊宗興的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五歲。為了拉通全村高壓11桿公里、低壓32桿公里線路,他把孩子放在母親家,自己一邊照顧妻子,一邊跑前跑後忙拉電。
冬天,天寒地凍,負責架電線的施工隊嫌太冷,楊宗興好說歹說人家就是不願意幹了。他便跑到20多公里外的東鎮去買了100多斤木炭,給拉電架線的工人取暖,討好人家給村上拉電。
天黑、路滑,他打著火把、穿著草鞋,把木炭背回村時,已是深夜。施工隊員看到楊宗興草鞋磨爛了,一雙光腳踩在冰冷的地上,很感動,說:“就是凍成冰塊,我們也趕在年前給你們把電架通。”
看著忙了家裡又忙村裡的丈夫,重病纏身的劉照英心疼極了。她對前來探病的村主任(時任民兵連長)王宗林說:“你看,我化療頭髮都掉光了,回來就是不想再白花錢了,誰知道宗興死活還要管我,還得忙著給村里拉電,他的頭髮也都掉光了,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啊!再說,宗興要是累垮了,倆娃誰管呀……”
妻子的忍痛離去,成了楊宗興心中永遠的痛。14年來,楊宗興不肯再娶,一個人默默地撫養著他和劉照英的一對兒女。
既當爹又當娘的楊宗興,並沒有因命運的坎坷而忘記自己還是鴨蛋河村的“當家人”,他又帶著全村30多個青壯勞力,到30里外的松壩街上抬運水泥電桿。他內心的悲痛加上體力的透支,楊宗興在扛運電桿途中昏倒了。民眾把他送到衛生所,醫生診斷他勞累過度,必須強制臥床休息40天。可是,第二天他又返回工地,和民眾一起投入緊張的勞動中。
工程就要結束時,村裡有些村民還沒交集資款,工程款還欠3萬多元。資金不到位,無法最後通電。為了緩解鄉親們的經濟困難,村幹部商量,這3萬多欠款由他們三人先墊付。
當時楊宗興家裡十分困難,交完集資款幾乎身無分文。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楊宗興天不亮就徑直到信用社貸了1萬塊錢,替村民墊上了欠款。
1996年底,全村用上了電。
鄉親們說:“宗興是心裡裝滿悲痛,肩上又扛著兒女,自己累到吐血,硬是拼著命把光明送到咱村家家戶戶的!”
修路
“想要富,先修路。”山外人的這一口號,楊宗興用從搬運電桿中體會到山區沒有公路的艱難實踐,說服村民,教育村民,一下子成了全村人的共識。
2003年9月,楊宗興組織召開全村民眾大會,號召大家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無論如何也要修通公路!
話好說,心也容易想通,可要真刀實槍地乾,還得費大週摺。先是由民眾每人集資300元錢,儘管村民們很積極,可還是有一部分人不願意交集資款。部分人不交,另一部分人就要退。眼看著動員起來的修路勁頭就要泄氣了,楊宗興乾脆把自己種烤菸得來的7000元交給村里先墊付上,確保施工經費,不耽誤工程。
修路工程算是啟動了,可更多的矛盾又接踵而來。一天,跟楊宗興住在一處的侄兒楊清松直接提出要求:“叔,你是支書,修路的時候從咱家門口過一下,咱們楊家人就都方便了。”
楊宗興考慮,修路一定要讓村里大多數人受益,不能只顧自己家族利益。他沒有同意侄兒的建議,把路修在了距離自家500米以外離大多數村民更近的地方。
隨之,楊宗興的4個兄弟因居住在山樑上,距公路較遠,遲遲不上勞修路。而楊宗興為了給全村帶好頭,他自帶乾糧,白天組織全村施工,修自己承擔的45米工段,晚上還幫兄弟們完成任務,這樣日夜煎熬,楊宗興又累得身體虛脫,村民既感動於他的良苦用心,又責怨他的兄弟們。在楊宗興的感召與吁促下,4個弟兄第六天全都上勞修路,提前完成了工段任務。
沒有過多的說教,沒有行政命令的強壓,楊宗興用行動教育感化著親人,感動激勵著村民們。
在楊宗興的帶動下,經過6個月的苦戰,2004年4月,3.8公里的村級公路通車,楊宗興在村組幹部會上說:“活怕人乾,只要我們心齊,再大的困難都不怕”。
2009年10月,經過6年奮戰,18公里的村級公路全線貫通。
致富
鴨蛋河村地處安康的大深山裡,全村212戶、751人,分布在12平方公里的三溝四梁八面坡上。
“在這裡當幹部,想做出點成績來,只能是靠心正、苦幹加實幹。”譚壩鄉黨委書記回憶楊宗興時感慨的說。
楊宗興當“村官”後,日思夢想的就是要讓全村老百姓都富裕起來,過上好日子。2005年村“兩委”會上,有人查找村上不富裕的原因說:“精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儘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能維持生活就謝天謝地了,還談什麼致富!”可楊宗興提出村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不在於“空殼”村,而是村里沒有主導產業。他提出要改變鴨蛋河村貧困面貌,一定要選一個能幫助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
2006年,在借鑑其他村產業發展經驗、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楊宗興決定在全村推廣種植烤菸和發展養蠶業。為了打消民眾顧慮,楊宗興自己帶頭種植,考慮自有兩畝地面積過小,起不到示範作用,他就租用共進鄉老鷹溝村20畝地帶頭種植。
2008年6月的一個晚上,他調解處理村民任成春、任成傑兄弟倆糾紛至深夜,在返回時不幸摔倒,將脊椎摔傷,醫生要求臥床休息2個月,可此時正是種烤菸的季節,他操心村上工作和烤菸生產,只休息10多天,就用板凳當扶手,爬到烤菸地跪著鋤草。鄉政府知道後,給他送去1000元,讓他到醫院治療。他卻說自己能站起來走路了,不給組織添麻煩。後來,他把鄉政府資助他的1000元錢,給外出務工人員墊付了農村合作醫療參保金。
在他的示範帶動下,鴨蛋河村烤菸從無到有,如今種植面積達到400畝,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800元。
2007年,兒子楊清波考上了大學。楊宗興高興極了,可1萬多元學費難倒了這個帶領全村人致富的帶頭人。眼看著兒子要上學去了,可楊宗興難得說不出話。
“那會兒我雖不懂事,但知道家裡很窮拿不出錢供我上大學。快開學了,我急不可待地問爸爸學費怎么辦,我爸不說話,只是蹲在地上抱著頭髮愁。”楊清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悲痛欲絕。
楊清波回憶,開學前一天晚上,楊宗興拿著1.1萬元錢遞到他手中,語重心長地說:“你安心上大學去吧,咱山里人很難出個大學生,爸再苦再難,也要供我娃上完大學。”此刻他哪裡知道,那學費里竟有爸爸賣血換來的錢!
建校
“要致富,先要興教育,下一代有文化了,今後的發展才能更好。”這是楊宗興經常講的話。
過去,鴨蛋河村的國小校舍破爛不堪,是D級危房,為了保證師生安全,村上打算給孩子們蓋四間磚瓦教室。2008年7月,楊宗興跟村主任王宗林商量,採取村民集資的辦法興建學校,動員全村每戶人集資200元,儘快建起新學校,讓娃娃們學習有個好環境。這一提議很快通過村“兩委”會形成決議。可在動員村民集資時,村民們都不願交集資款,有人說,幹部不交集資款,專讓村民交,錢花光了,學校建不起誰負責?
針對這些疑問和議論,支書楊宗興動員村主任和其他支部委員、幹部先帶頭捐款集資,給村民做個榜樣。隨之,他與村主任到信用社各貸款一萬元,墊付建校款,啟動建校工程。在他的帶動下,全村人紛紛捐資建校。
如今,四間明亮寬敞的教室蓋起來了。但是,楊宗興的貸款又增加了自家的一大筆欠債。因無錢付學費輟學,16歲就去廣州打工的女兒楊清麗,從一開始掙錢就承擔著替父親償還貸款的責任。就在楊宗興去世前,還在跟女兒說:“你和你哥現在都能掙錢了,有能力了先把貸款還上,要不利息越滾債越大。雖然這些債是為村裡的拉電、修路、建學校借的,可都是爸借的,咱們家不能欠信用社的債。爸爸沒本事,沒能給我娃置啥家業,還給你們欠下一堆債,往後只要咱村上好了,你兄妹倆好了,咱家就會慢慢過好了。”
這是父親跟女兒的最後一次談話,這番話刀刻一般永遠地刻在了楊清麗的腦海里……
救災
2010年夏季的雨來得太急、太猛。年年都有雨季,可今年雨大得連村裡的古稀老人都沒見過。
7月18日,村里鴨蛋河水早就漲滿了,山石間滲流著雨水,不斷有碎石滾落、泥沙涌流。唯一一條通往鎮上的山路被土石流封堵了七八處。雨不是在下,是在潑、在倒……
7月16日,楊宗興就接到鄉上書記方順平的電話:“區上通知今年雨大,要立即檢查組織滑塌區住戶馬上轉移,決不能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他一分鐘也沒耽誤,召集村上所有幹部,分工包戶,分頭排查,確保落實責任。
鴨蛋河村有七個村民小組,其中四、五、六、七組分居在偏遠的幾個山頭,很多人家都處在滑坡和土石流的高發區。而這四個組,正是楊宗興給自己分配的排查、撤離民眾的任務區。
五組16戶中,有13戶高危。楊宗興的排查就從這裡開始。
17日早上7時起,上了一個山頭,下了一個山頭……那一天他趕不回去就住在一戶村民家。
“宗興哥太累了,他翻山越嶺到處跑,身上好幾處都是傷,青一塊紫一塊,臉上、腿上、手臂上都是血痕。”王宗林回憶說。
18日早上5點他就起床了,又是一家一戶地去查看災情,去勸說撤離。
下午3點左右,楊宗興趕到了五保戶李支祿家,認真仔細地安置好老人。
下午4點,他來到60歲的殘疾人王道寶家,連背帶拉,幫他撤離到安全地帶……
下午5點10分,王宗林接到楊宗興電話,詢問民眾撤離情況。“我手機沒電了,得趕快回家換塊電池。你包的那幾個組怎么樣?六組、七組我還得再去看一下,那邊有三個五保戶得儘快撤離出來……”
這是楊宗興與村委會主任王宗林的最後通話,總計1分40秒時間,至今還保留在王宗林的手機上。
正是這個時間,災難發生了。住在楊宗興家附近的楊宗學發現,哥哥家的四間房被土石流掩埋……10多個聞訊趕來的村民跪在泥石灘里,用手指一把泥沙、一塊石頭地刨著、摳著、尋覓著,直到看到楊宗興平時戴著的草帽……7月21日中午,為楊宗興送行的路上,200多村民自發護送著靈柩,全體鴨蛋河村村民,還有方圓鄰村村民,譚壩鄉領導,自發地為楊宗興送別……
“楊支書是真正的好乾部。”
“楊宗興是好村官,大好人。”
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就是一座座紀念碑。
碑上刻著六個字:村支書楊宗興。
這字和碑是真正刻在百姓心裡的。
社會評價
短評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這對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做好民眾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鴨蛋河村支部書記楊宗興,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所做的都是農民最關心、最需要卻又難以獨立辦好的事;他沒有豪言壯語,心繫民眾、埋頭苦幹,用行動教育感化親屬、凝聚感動村民。他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把個人的利益看得很輕,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對基層幹部的要求。
基層黨員幹部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基層黨員幹部的宗旨觀念、民眾觀念和政績觀如何,直接關係到黨在民眾中的威信和影響,關係到黨的執政基礎,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期盼更多像楊宗興這樣的基層幹部,成為廣大民眾的貼心人、帶頭人、領路人。 楊宗興,全國60萬村支書中普通的一分子——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鄉鴨蛋河村原黨支部書記。2010年夏天,在抗洪救災中,楊宗興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十里八鄉的人為他動心流淚,三秦大地傳頌他的英名……(據11月2日《人民日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生命歷程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楊宗興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他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腳踏實地踐行著一位基層幹部應盡的職責與義務。作為基層一線的村幹部,楊宗興把村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努力改變著鄉親們的生活。拉電、修路、致富、建校、救災……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楊宗興都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百姓的“當家人”。
他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把個人的利益看得很輕。楊宗興所做的一切,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都能夠做到。當前,在全國上下大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形勢下,楊宗興是擺在每一位黨員幹部面前的“鏡子”。希望廣大黨員幹部都能夠像楊宗興那樣,成為百姓的貼心人、帶頭人、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