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禮

楊安禮

楊安禮畢業於南京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現任骨科教授,就職於上海西郊骨科醫院,骨科臨床治療經驗豐富,獲得眾多獎項,被譽為“人民的好大夫”,為人稱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安禮
  • 畢業院校:南京醫學院醫療系
  • 職業:骨科教授
  • 工作單位:上海西郊骨科醫院
人物經歷,獲得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3年畢業於南京醫學院醫療系本科,骨科教授,現坐診於上海西郊骨科醫院,並擔任《中華創 傷科雜誌》常務編委,國際內固定學會學友會(AOAA)會員、亞洲創傷骨科學會(AADO)會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創傷學組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關節外科組委員等。
從事骨科臨床工作40多年,在骨科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在四肢骨關節嚴重損傷的診斷治療、脊柱損傷與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微創介入治療、頸椎病前後路的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骨盆腫瘤的切除和人工骨盆假體的置換(特別是全髖關節假體的置換)、脊柱側彎矯正和駝背矯正術、四肢長骨骨缺損、肢體短骨畸形延長等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自2001年以來已連續主辦國家I級繼續教育項目“腰椎間盤突出診療新技術學習班”5屆,到全國10餘個省市進行專題講座,培養學生近千人。已發表有關腰椎間盤突出方面的學術論文10餘篇,是國內該領域的有較深造詣和影響的專家之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下創立的“髓核低溫消融聯合臭氧注射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三屆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榮獲全國“百名優秀醫生”和“上海市十佳醫師”以及“上海市共產黨員關心民眾的模範”稱號。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先後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08年榮譽成為上海奧運火炬手參加奧運聖火的傳遞。
最幸運的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70歲主任醫師一人跑兩棒
論哪名火炬手最出彩,大家可能各有答案。但論及誰最幸運,估計非70歲的火炬手楊安禮莫屬。由於他的下一棒火炬手因故缺席,楊老先生在奧運火炬接力上海站連續跑了兩棒。他的幸運故事立即在其他百餘名火炬手中傳開,引來“嫉妒”聲一片。
上海西郊骨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楊安禮教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三屆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他是本次火炬跑上海站46號火炬手,同時也是新江灣城段的第一棒火炬手。

獲得榮譽

在上海數千高級醫療專家中,有幸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項榮譽的並不多。而楊安禮主任卻在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之後,“五一”又獲得了這個令人矚目的獎項。記者問他是否自己也覺得意外,這位年近六旬的大夫謙遜地說:“我沒有做出多少成績,而黨和人民給我的榮譽太多了。”
在醫學領域裡勤奮耕耘了40多年,楊安禮已經成為一位很有造詣的骨科專家和發明家:他開展的經皮穿刺的治療方法,使許多飽受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解除了痛苦;他用同樣方法治療頸椎病,其療效顯著令國內同行矚目。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沒有學過機械的醫學專家,他發明了治療骨折的“可調節髕骨骨折整復器”等3項醫療器械,而且都獲得國家專利;他發明的可拆卸股骨頸骨折整復器和上下肢牽引器,分別獲得第45屆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和銅獎;他主持施行的世界首例人造半骨盆置換手術,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及國家發明銀獎。
這些年來,楊安禮先後獲得“全國殘疾人三項康復先進個人” 、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紅十字會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並當選為全國小兒麻痹症研究會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委員等。榮譽多了,楊安禮還是那樣質樸,那樣平凡。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或者,我只有一個職責:那就是為病人解除痛苦。”
08年榮譽成為上海奧運火炬手參加奧運聖火的傳遞
多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三屆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全國“百名優秀醫生”
“上海市十佳醫師”
“上海市共產黨員關心民眾的模範”
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
先後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
首創的“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髓核低溫消融聯合臭氧注射術”已通過上海市(衛)科技成果鑑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下創立的“六連平衡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三屆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榮獲全國“百名優秀醫生”和“上海市十佳醫師”以及“上海市共產黨員關心民眾的模範”稱號。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先後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08年榮譽成為上海奧運火炬手參加奧運聖火的傳遞。

人物評價

特別令人稱道的是,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專家,不顧路遙,不避艱辛,跋山涉水,奔走於福建、江西、內蒙、廣西、四川、貴州等12個省區的窮山僻壤,用他的一片愛心和高超醫術,為2500多名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施行了矯治手術,讓許多在痛苦中苦苦掙扎的殘疾病人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前不久,他又乘了一天兩夜的火車趕赴廣西柳州,再搭上長途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了5個多小時,趕到山區的醫療點,顧不上喘一口氣,喝一口水,一頭扎進簡陋的手術室……就這樣,從早晨到深夜,他每天要為8到10個殘疾人實行矯治兒麻後遺症手術,最多的一天他一連做了15台手術。由於長期站立為病人做手術,他自己也得了常常為別人醫治的腰突症,每當做手術時,腰突症突然發作,他只得讓護士向他嘴裡塞幾片止痛片……有一次,當他疲憊地走出手術室,只見門口簇擁著幾十個聞訊從大老遠趕來的殘疾人。望著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他頓時忘記了疲憊和飢餓,一直忙碌到深夜……每當這位來自上海的好大夫離開一個醫療點時,當地的民眾常常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