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平(革命烈士)

楊太平(革命烈士)

楊太平,1947年9月出生在重慶江津一個農民家庭。1966年10月楊太平告別家鄉,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楊太平在部隊最喜歡唱的一支歌,就是《基建工程兵之歌》:“我們是光榮的基建工程兵,從內地到邊疆,從南方到北方,遍地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對於基建工程兵這個兵種的內涵,當時的楊太平並不知道,但他為當上這個年輕兵種的第一代士兵而自豪。從那時起,他哼著這支戰歌,在深山田野中尋覓,在冰冷的流水中搏鬥,在繁華的都市裡勞作,隨部隊先後轉戰四川、河南、遼寧、江蘇4個省的十幾個地區,參加了9項國家大中型工程的建設。17個嚴寒酷暑,他16次受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太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重慶江津
  • 出生日期:1947
  • 逝世日期:1983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黨
  • 主要成就:南京軍區授予楊太平“抗洪搶險英雄”榮譽稱號
人物生平,獲得榮譽,

人物生平

楊太平是一名架子工。在建築施工隊伍中,架子工不但意味著苦和累,還意味著危險和犧牲。像走鋼絲一樣在高空作業,五六十斤重的鋼管在手中傳遞。有人曾作過一個粗略的統計,緊張施工中的架子工,平均每人每天要在高空中經手150根不同型號的鋼管,重約4噸。作為一位出色的架子工,17年來,楊太平猶如不知疲倦的春蠶,在蒼穹下準確無誤地編織了無以數計的鋼管架。
位於遼南平原的遼陽化纖總廠,是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確定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1974年5月,楊太平所在部隊奉命從千里之外趕來參加這項建設。他帶領一個班承擔了錦綸和滌淪車間的施工任務。這是遼化最大的現代設備的車間,搭架子的任務十分繁重。為了加快施工進度,他們經常加班加點。有一天快下班時,楊太平發現龍門吊的滑輪突然不轉了,他當即爬上30多米高的龍門吊上進行檢修。經過4個小時的緊張戰鬥,滑輪又轉動了。在遼化的油罐區,要在一片堅硬的風化石上挖掘4米深,任務十分艱巨。楊太平主動請戰,領受任務後,他帶著全班日夜奮戰,6小時內竟挖斷了7根十字鎬柄,楊太平的手上滿是血泡。施工結束時,楊太平所在班被工地評為“硬骨頭班”。
南京浣基苯廠,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合成洗滌劑廠。楊太平所在連隊在這個廠的施工期間,承擔了修築一條鐵路專用線的任務。在這條專用線上,需要建一個20多米高的磨菇形水塔。這樣的水塔架子是各類架子中最難搭的一種,一般要六七級的架子工才能搭。面對困難,楊太平自告奮勇受領任務。白天,他向工程師請教;夜晚,他用比例尺畫圖,反覆計算八角形架子需要多少根鋼管,以及鋼管支成後力的重心和合成。經過一個星期的緊張戰鬥,當看到自己設計和指揮操作的25米高的八角形水塔架子屹立在鐵路專用線旁時,楊太平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2年夏天,楊太平所在連來到長江北岸的南京化學公司乙烯工程工地,承擔為進口設備建造倉庫和堆場的任務。盛夏的南京,素有“火爐”之稱,人們在室內靜坐,還要不停地揮扇擦汗,楊太平和戰友們在無遮無蓋的曠野間施工,一根鋼管握在手裡,就像火棒一樣灼人,又是在高空作業,其艱辛可想而知。楊太平患有胃病和關節炎,有時疼得黃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有的戰士勸他說:“班長,你在下面指揮我們乾就行了。”楊太平說:“我是黨員,是班長,怎么能光動嘴呢?”他咬著牙繼續登高作業。
正是施工最緊張的時刻,楊太平的父親患了重病。處在彌留之際的老人,多么想見見兒子啊!楊太平的哥哥多次來信,並連續拍了3次電報,催他回去。大哥說:“你如果再不回來,就永遠見不到爸爸了,到時你要後悔一輩子的!”楊太平怎么不想念父親呢?但是,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家庭親情的呼喚,楊太平更加看重的是前者。他把一封封信,一份份電報,悄悄地塞進了口袋,對誰也沒有說。直至施工任務完成,楊太平才向連隊請假回家,剛趕到村頭,父親已經去世。
楊太平上有年過7旬、體弱多病的雙親,下有做莊稼活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女。他每月的津貼費,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他自1972年春節結婚以後,由於家中住房緊張,妻子10來年一直住娘家的房子。蓋兩間自己的房子,好讓妻子兒女有個安居之處,是楊太平這個天天蓋高樓大廈的架子工對生活的最大願望。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省吃儉用,花一分錢都要掂量再三。國家每月發給的24元一伙食費,他只用10多元。然而,當戰友和民眾遇上了困難,他卻常常慷慨解囊。
1980年1月,戰友彭大榮家遭水災,房屋倒塌,父母受傷住院。彭大榮接電報後急匆匆趕回老家,一進家門,家人告訴他,你匯來的50元錢我們已經收到了,可解決了問題。彭大榮很奇怪,我沒往家寄錢吶?歸隊後,他千方百計尋找那位濟人之難的好戰友。當他知道是楊太平時,淚水再也止不住了。楊太平家庭那么困難,卻把省吃儉用餘下的錢救濟自己,多好的戰友!
一次,戰友曹型清到外地出差,正趕上他的妻子來隊探親生孩子。已經做了父親的楊太平,深知產婦在愛人不在時的難處。他和幾個戰友一起,把曹型清的妻子及時送進了醫院,還買了雞蛋、紅糖、水果。臨走時,楊太平又把20元錢塞到了曹型清的妻子的床頭。
人們還記得這樣幾件事:部隊駐地沙溪大隊遭到火災,楊太平主動給生產隊捐獻人民幣20元。部隊駐地嗚玉公社的民眾遭受火災,楊太平又第一個捐獻了人民幣10元、糧票30斤。在他的帶領下,當時全連給災民們捐獻了人民幣310元和500斤糧票。部隊在四川省南川縣施工期間的一個星期日,楊太平和幾個戰友外出,路過一個陡坡時,遇見一位婦女騎車被摔傷,他們把婦女送到了幾十里外的縣城醫院,楊太平又替她付了全部醫療費。
1983年7月,由於連降暴雨,長江水位超過了歷史最高紀錄。14日凌晨0時40分,位於長江北岸的南京市大廠區長蘆圩壩突然決口,頃刻之間,洪水吞沒了田野和村莊。洪水就是命令。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號聲,劃破軍營的夜空。楊太平翻身下床,披上一件工作服,迅速站到了由18名幹部戰士組成的抗洪搶險突擊隊的行列里。
大雨滂沱,夜黑如墨。楊太平和戰友們直奔已經淹沒在洪水之中的長蘆鄉曾橋大隊。楊太平和戰友黃金火等四人組成一個小組,艱難地跋涉在激流中,來回搶救著受災民眾和物資。在普橋農科隊,楊太平突然聽到一陣撕人心肺的哭喊聲。他和戰友們聞聲尋去,只見社員李乃山、施惠英夫婦正在齊胸深的洪水中掙扎。“快,跟我走!”楊太平上前一手抓住李乃山,一手抓住施惠英。可是這對夫婦依然不動,絕望地說:“家都毀了,還有什麼活頭,我們不走了!”楊太平勸導說:“只要人在,家還可以重建!”隨後,便和其他3位戰友一起硬是將李乃山夫婦拖出了險區。這時,雨更猛,風更狂,水更急。在長江邊上長大的楊太平,憑著一身好水性,已四次出沒在漩渦之中。當他來到普橋六隊時,隱約看到露出水面的一座房子的窗台上,扒著一個老人,楊太平奮力游去,鑽進水已齊胸深的屋子裡,背起84歲高齡的“五保戶”徐有朋老人游出了屋子。
凌晨5時多,楊太平等來到普橋大隊奶牛場,只見受驚的奶牛在水中直打轉轉。“一條奶牛價值兩三千元錢,決不能讓人民的財產遭受損失!”楊太平邊喊邊組織戰友們搶險。戰士黃金火搶先衝進牛圈,把手指插進一頭奶牛的鼻子,用力拖著這頭奶牛向高地走去。其餘的奶牛也踩著水跟去。突然,一頭奶牛掉進高坡上的大糞池裡,怎么也沖不上來,洪水眼看就要淹沒糞池,楊太平毫不猶豫地跳進又髒又臭的糞池。大夥七手八腳,硬是肩頂人拉,把奶牛救出了糞池。
此時,極度飢餓疲乏的楊太平已經在洪水中整整奮戰了6個小時。他和其他3個戰友一起,在洪水中淌過了十幾個村莊,從死神手中奪回了9人的生命,還救出了其他一些物資、牲畜。為了繼續奮戰,他閉上眼睛喝了幾口混濁苦澀的洪水,又朝決口方向奮力游去。在決口處附近,有一座排灌站電機房。防汛指揮部的領導要楊太平他們把裡面兩台各重八九百斤的電動機抬上堤壩。以人民利益為命令的戰士們二話沒說,一個個拖著疲憊的身子下了水。坡陡路滑,沉重的電動機正往後排戰士的身上傾斜。身處後排的楊太平咬著牙,硬撐著一步一步登上了堤,兩台電動機抬上來了,可戰士們卻全累趴了下來。連長熊學貴見楊太平臉色發青,渾身哆嗦,下令要他待在岸上休息。是啊,楊太平是該休息一下了,哪怕是5分鐘也好。可是,洪水無情!防汛指揮部又下達了新的任務,要抗洪搶險突擊隊員越過一道30多米寬、四五十米深的湍急河流,搶救對面村莊的民眾。在嚴峻的考驗面前,連長熊學貴縱身跳了下去,副排長范先恥跳了下去!已經渾身無力,明知難以支撐的楊太平也跳了下去!在場的8名戰士全都跳了下去!
洪水的流速是每秒四五米,8名戰士在急流中沉浮。游至河中心,楊太平突然發現戰士李軍被洪水捲走,他奮力游到李軍身邊,用盡全力將李軍托出了水面。李軍得救了,楊太平卻被漩渦卷了下去。副排長范先恥和李軍迅速回身再救,卻沒能找到他。
滾滾洪水,滔滔濁浪,你把我們的英雄帶向了何方?連隊的戰友和村裡的民眾含著眼淚呼喚著楊太平的名字,尋找著楊太平的蹤跡。兩天后,人們終於在距他落水處200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遺體。
楊太平永遠離開了戰友們,他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也沒有留下大本的日記。只留下一床已經洗得發白的被子,幾套的軍衣,幾雙全都穿舊了的布鞋、解放鞋和部隊發的皮鞋,一雙用舊塑膠涼鞋改成的拖鞋。除此之外,還有一條全新的藍色的確良便褲,這是當年他的妻子張元英執意替他買的,而楊太平還沒捨得穿過一次。他的戰友們記得,他生前喜歡這樣一句格言:“人生的全部意義,在於讓別人生活得更美好。”這就是楊太平所作所為的精神動力。
為了紀念英雄,學習英雄的品德,1983年7月29日,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決定,號召全市人民學習、宣傳楊太平同志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為人民利益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楊太平犧牲的地方建起了紀念碑。

獲得榮譽

為了表彰英雄的壯舉,同年8月9日,南京軍區授予楊太平“抗洪搶險英雄”榮譽稱號,並頒發了二級英模獎章。9月上旬,楊太平的骨灰被安放在江津烈士陵園,供人們永遠瞻仰和緬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